文/李基福
就讀幼兒園的五歲兒子,學注音符號已經有好一陣子了。雖然我並不認為,這階段的孩子需要把屬於國小的課程學得多好,但仍不免好奇,五歲的他到底懂了多少?
於是,我會利用念故事書給他聽的時候,故意空下兩、三個字讓他拼讀,測試一下。但是嘗試後發現,這樣一來會破壞故事的完整性與節奏感,二來孩子也不喜歡故事突然被打斷,效果並不是很好,為此苦惱了許久。
那天,我突然靈機一動,拿出空白紙張,摺成幾等份,然後攤開,在每一等份裡分別寫上不同的詞彙加上注音,如「太陽」、「鼻子」等,接著拿出著色筆,請兒子拼出讀音並將圖案畫出來。
這樣的做法,令五歲的兒子感到十分新奇,不僅一一把詞彙拼讀出來,還認真地將圖案畫了下來。既讓我知曉了他的學習狀況,同時還可訓練他將文字轉化為圖形的能力,並讓我們可以針對他的構圖產生對話的機會,真可謂一舉數得呀!
「窮則變,變則通」,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面臨一些困境。如果能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許就可以想出不一樣的方法,增加親子間的互動,也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