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仁愛之家 陪伴老人度晚霞

 |2004.01.11
619觀看次
字級

編按:「蘭陽仁愛之家」,原名「仁愛救濟院」,係基督教董鴻烈先生於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創辦,後由星雲大師接辦,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的依融、紹覺法師,只因星雲大師一句話、一舉手的承諾,到此服務三十載。她們不只照顧老人家的飲食起居,還為他們的慧命給予承擔。半甲子來,她們以工作不忘修行、修行不忘工作的初心與願心,走過菩提道,陪伴院內老人安養晚年。

古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苦無依的老人與失怙棄養的孤兒,一直是佛教所致力救濟的對象,因此,歷代以來佛教寺院有的創辦養老院、育幼院,有的協助政府展開養老育幼的工作。
 五○年代初草創
佛光山效法古德「慈悲喜捨」的精神,除設立「宜蘭仁愛之家」、「佛光精舍」、「崧鶴樓老人公寓」、「大慈育幼院」等機構,籌設「南苑中心」安頓銀髮族身心之外,還經常在世界各地舉辦關懷老幼的活動。民國六十年八月五日,佛光山依融、紹覺兩位法師,應聘至私立仁愛救濟院服務,後改名為蘭陽仁愛之家。
「蘭陽仁愛之家」,原名「仁愛救濟院」,係基督教董鴻烈先生於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創辦,至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因經濟困難,經由前縣長林才添先生等轉請星雲大師接辦,重組董事會,經政府立案,於民國六十年由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的依融、紹覺二位法師發心前來服務。三十多年來,在佛光山的精心策劃下,她們不但為老人謀求改善仁愛之家的設備,使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早期收容對象以孤苦無依的老人為主,她們以菩薩之願心,將此一為人所廢棄之地,經多年辛苦經營,才有今日之規模,莊嚴成現在人間之淨土,曾獲中央及地方之嘉許與獎勵甚多,其成就已深得地方各界之肯定。
 一舉手三十餘載
  猶憶當年,她們只因星雲大師一句話、一舉手的承諾,促成今日溫暖的畫面。兩位法師不只細心照顧老人家的衣食住行,還承擔他們的慧命。
依融法師表示:未曾修學社會福利學,也未受過慈善工作的專業訓練;服務之初,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本著「救度苦難眾生」的熱忱慈心,及大師說「忍耐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辭職」的教示,堅守崗位,為孤苦老人奉獻。
依融法師指出,服務老人誠然不易,重要的是面對困難時,應如何度過困境;「當遭遇苦難時,保持信心;遇到善事,力持鎮靜。」、「不以地位與人論高低,我要以道德跟人比上下。」她以此為座右銘來度過許多的困難。依融法師回憶當時大師曾跟她說:「只要對方願意找我們,是表示看得起我們,因此要去幫助一切的老人。」這是這麼一句話,讓依融法師走過三十幾年來的服務老人的歲月;並且更深刻體會到,要服務他人就要懂得欣賞別人可愛的一面,才能心生歡喜的面對工作,如此就能化難為易、化敵為友。
這也是幫助她在修道上不起煩惱,度眾順利的方法——以工作不忘修行、修行不忘工作的初心與願心,走過菩提道。
紹覺法師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發大心到仁愛之家服務。她表示面對這些老人有時也會感到無奈與無助,然而,工作雖辛苦,但她樂觀成性,因此常以「彌勒的開口常笑」心胸,化解一切憂愁。
她回憶說:「和那些老人相處,起碼要三年才能摸清楚老人的心理;有時要怒目金剛,有時又要慈眉善目。慈悲不是濫慈悲,而是要運用智慧。」她強調要「以不變應萬變,隨遇而安」過生活,在平靜時要有居安思危的觀念才能安住於道業。紹覺法師平日不但要與老人相處,更需懂得教育老人。這當中,語言的運用、應對的權巧方便,如何給他們佛法的智慧,都是生活考驗與經驗累積,多年來她確實做到「隨處是家鄉,放下便是道場」的服務理念。
 煎熬度日中體會佛法
初期到仁愛之家,院內只有十五個老人。大多數老人經過長期折磨,脾氣相當古怪。兩位年輕比丘尼滿懷理想、抱負,天真的想在此辦念佛會、舉行活動……,但所有的夢想,碰到現實真是不堪一擊。
面對瓶頸,「以退為進」便成為化解的良方。第一步先從日常生活做起,清理救濟院的髒亂,所有發霉的棉被、蚊帳、衣物優先處理。每位院民分發到一套新臥具,甚至連哄帶騙地把一個個不愛洗澡的老人帶去盥洗。
白天兩位法師自己除草、種菜、採藥草,有時夜裡還要到殯儀館為亡者誦經,賺錢回來改善院民生活。剛開始為了老人健康,想讓他們吃素,卻遭到集體抵制,還向政府機關控告她們虐待。她們常覺得老人的固執、不明白事理,就像活在人間地獄。想要幫助他們遠離痛苦,卻發現理論與實際還有一大段差距。為此兩人常常陷入自我掙扎、交戰,經常在心灰意冷中煎熬度日。
有時為了老人不得不善用方便法。例如,有次去精神院探望,院方怕病人失常發作,把她們也一起關進鐵門內。兩位法師索性就對病人開示佛法。
朝夕在仁愛之家,她們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真的要像千百億化身的觀世音菩薩——有時要做老人的父母,教育喝斥他們;有時要變成他們的兄弟姐妹,親切招呼;有時要化為其子女,傾聽抱怨訴苦;真是千斤擔子一肩挑,歷歷皆是苦。多少委屈,多少辛酸,把現實人生當成故事;一己之苦,卻也轉化成佛法的增上資糧。回憶往事,她們甘之如飴,因為從體驗中印證「不是佛法的是佛法」,只要眾生受用、安心,就是佛法。
 聞名全省的養老院
「蘭陽仁愛之家」在依融和紹覺法師的努力下,於民國六十三年先後完成辦公室和齋堂,使院民有較像樣的食堂;民國七十一年,扶輪社捐助二百萬興建扶輪長壽館供老人居住,使院民有舒適之地;接著興建涼亭、放生池、佛光亭、大門、圍牆、活動中心,使整個「蘭陽仁愛之家」成為老人的樂園。
民國六十一年幼稚園的創辦,遭到政府機關批駁,幸地方仕紳極力爭取,才得以招生。小朋友們天真純潔,看到老人總會說:「阿公好!」、「阿婆早!」給老人們帶來歡笑生機,也為「蘭陽仁愛之家」帶來朝氣和歡笑。
經過三十幾年耕耘,「蘭陽仁愛之家」目前已成為聞名全省的模範養老院。目前擴大收容六十歲以上健康老人,並開辦日間托老服務,為全國首辦此項業務的老人福利機構。
  院內老人過的是田園式的恬適生活,設有康樂室、佛堂等,有助他們怡情益智、健身養性;佛堂的「臨終助念」,遇有院友逝世,由大家共同助念,使得院中老人多能在念佛中安詳往生;濃厚的人情味與慈悲的佛光法水,讓獨居許久的老人們不由得笑顏逐開,這便是宜蘭蘭陽仁愛之家特色。
「蘭陽仁愛之家」能從一片荒蕪中成為家喻戶曉的老人安養中心,除了依融和紹覺法師的默默經營外,善男信女的捐助更是功不可沒。如與一些社團互動的扶輪社、獅子會、陽光之友、歡笑之友會等;機關如宜蘭市公所清潔隊、宜蘭酒場等單位。亦常有人到救濟院幫忙除草、整理環境、慰問老人,使老人們享受更多的溫馨等。
這些成果是她們兩位法師最大的心願,能幫助每一位老人改善生活品質,在生活中獲得舒適健康,在精神上獲得快樂,得到社會人士的溫暖與敬重,並且於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能獲得生命的尊嚴,發揮人生真善美的光輝,得到心靈的安祥。這樣的慈心宏願、無怨無悔的菩薩行者,走過三十餘載的修道歲月,至今開創我國佛教界比丘尼負責社會慈善事業服務之先例。
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而在能否發光發熱「利益眾生」。人生最高的境界,不在現前的名利雙收,而是超越後的真善美。兩位法師能以年輕的歲月奉獻給老人,他們體會「人來人去、人去人來」如空花水月,雖有委屈辛酸,卻也換來無限的法喜欣慰,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奉獻與生活的歷練、生命中的體證,以救度苦難眾生,堅忍不移的精神,都是我們感到敬佩之處,並也真心的讚賞與祝福他們。

蘭陽仁愛之家檔案
服務時間:
    1、住家院民,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照顧
    2、日託院民,星期一~星期五8:30AM~16:30PM,
         由交通車接送。
 地址: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村龍泉路3號
 電話:03-9283880、03-9286130
 傳真:03-9285670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