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懷抱著我。圖/惜牧
樟木箱與皮箱。
圖/惜牧
文/惜牧
故事回朔到一九四七年十月,我出生數日即被親生父母拋棄,養父母因結婚十載未生育而領養我。父親許祖烈(一八九五~一九七五),出生於江蘇省蘇州人士是個溫文儒雅的書香子弟,也是位富領導氣質的會計師,任職於福建省審計處處長一職;母親許李熒熒(一九一八~二○一二)為清光緒翰林大學士之女。
一九四九年是無數中國人命運的分水嶺,父母親也早早嗅到了危險氣息,父親因公務在身,未能及時離開。母親抱著我這個不到二歲的娃兒、二只皮箱及一只樟木箱,搭乘空軍運輸艦避難來台灣。運輸艦近基隆港口改搭接駁船因載重而下沉,幾經波折旋即換乘小輪船。一九五○年父親由廣州到香港,母親聞訊帶著我赴港團圓。
睹物思親,這三個箱子因父親的公職而伴隨父母親輾轉走過南京、重慶、漢口、浙江、安徽、福建、香港、台灣等地,母親將二只皮箱裝著服飾、首飾、古玩、銀器;另一只樟木箱裝滿了父親的勝利勳章、景星勳章、考績勳章、字畫、文獻、文物、書籍等珍貴文物。
母親許李熒熒是位聰敏伶俐又能幹的女性,為人和藹、慈祥又樂善好施。在我年少時期,母親的座右銘寫著:「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母親的生活都是從勤著手,我能得溫飽,能得讀書,能得成長而不虞匱乏,均拜父母一生勤儉辛苦所賜。
父母親鶼鰈情深,父親每月薪資所得均交由母親支配,母親心靈手巧,手藝針線活絕佳,父親的居家服、長袍內罩衫均由母親一針一線剪裁縫製。母親烹飪的蘇州小菜亦是非常獨到,因此親友常來家中跟母親學習。記得在我十歲左右,于右任老非常喜歡吃母親燒的「八寶紅米醬鴨」,父親的朋友常藉著探望、賀壽、賀節、賀年到家中聚會,談談詩詞、寫寫短籤並吃頓蘇州佳餚。母親平日有活力、好運動,身體底子強健,八十五歲還做義工並得到創世基金會鑽石獎牌。母親從小家教甚嚴養成懂禮節,知進退,每天固定早起整理床、被褥,穿著整齊毫不馬虎,九十五歲辭世。
成長期間最大樂趣是跟在父親身邊看書,喜歡摘錄作家的嘉言、聯想、因果。青少年時期幫忙整理,清潔居家,看到灰塵、汙垢的文物就將之丟棄,包括清朝粉彩釉小茶壺(見銀鍊氧化,以為生銹)、粉彩釉小痰罐、粉彩釉印泥盒、青花筆洗、小銅熨斗(早時燙斗放在炭爐上烤熱再使用)、還有一本父親一九四七年著作《中國現行審計制度》,有于右任老提的字「以學報國」。目前北京古藉網,複製出售,當時見灰塵,字跡斑斑而拋棄,殊不知這些都是珍貴的寶物,現在想想真慚愧,然而,父母親個性,脾氣特好,對我寵愛有加,不曾指責。
故於二○○五年始,興起捐贈保護文物念頭,將文獻、文物、古玉玩、貴重服飾、金飾、銀器、銀元、字畫,無償捐贈至:國家圖書館、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觀光局、輔仁大學服研究所、羅東聖母醫院、南京中山陵紀念館、南京二檔案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地宮、佛光大學、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星雲大師曾說:「先人足蹟傳承,可以延長生命,妥善保存,用於社會,不私藏,私藏終得毀棄。」據《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現可助印),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名為孝順之子。」
星雲大師說:「佛陀是大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利、利他。」我要效法大師的精神,人生在世不要光為自己,要普利大眾與人結緣。也曾聽佛陀紀念館長如常法師說:「佛館有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地宮』,積極匯集現代文物、保存人類的文明,福蔭後世 ,讓千千萬萬的後代子孫,可以看到前人無形文化寶藏。」因緣具足,對文物保護,傳承,留傳下去,將父親勝利勳章、景星勳章、考績勳章、銀元、銀器、金飾,置於地宮。對父母親孝敬是我最大福報,地球雖圓、無緣不見面、惜福惜緣、心存感激。
七十多年前我只是一名嬰孩,春去秋來,驀然回首,每念父母之恩,涕淚滂泗,適逢家慈百歲冥誕、藉茲飲水思源報養育之恩情,為慈母寫此篇文章歌誦其德。以此發揚我父母家訓懿德之光芒於萬世,綿延繁衍我後世子孫於無窮。望我後輩不論身在何方,念茲在茲,永誌不忘許家先祖:「仁廉勤儉」之遺風,此乃為人處世之根本,深信因果,行善積德,締造美滿幸福家庭,造福社會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