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風雨如晦 雞鳴不已

蘇進強 |2018.08.31
1162觀看次
字級

教育部最近召開高中職歷史課程課綱審議委員會,「去中國化」的爭議也沸沸揚揚,引起各方的關注。

不可否認,兩岸由國共內戰延伸至隔海對峙,至一九六○年代兵戎相見的「熱戰」,一九六七年一月台海上空最後一次空戰後,國際局勢有了巨大的變化,兩岸不再以實兵相戰,但文化的、政治的鬥爭並未稍止,這種非軍事性的「冷戰」階段中,文化大革命在大陸方興未艾,台灣則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相對應,黨、政、軍及教育、文化媒體,莫不使出全力「復興」中華文化,由教條口號到生活行動,由形式到實質,在政治上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反制中共,是一種「凡敵人反對的,我必堅決贊成;敵人贊成的,我必反對到底」策略應用,換句話說,當時推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的政治目的高於文化的「初心」,但由於台灣民風純樸,被日本殖民統治後的社會,對固有的中華文化本有孺慕之風,再加上從大陸來台的學界大儒,素受各方敬仰,如與蔣介石競選過總統的胡適,敢於向蔣氏父子說「不」的傅斯年,以及牟宗三、錢穆、臺靜農等人,這些儒家巨擘在學術界的地位,對復興中華文化自然發揮相加相乘的功能,也因此一場原本以政治鬥爭為目的的運動,竟爾成為提升台灣國民氣質、社會文明與教育品質的活水,甚至讓台灣贏得「中華文化橋頭堡」的美名。

不可否認,中華文化的維護與發揚,台灣確實已建立良好的基礎與典範,「富而好禮」、「守望相助」、「見義勇為」、「樂善好施」的風氣,不再需要提倡、呼籲,已內化成為社會文明與國民的基本價值,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志工、義工精神,不只在天災人禍中穿梭其中,日常晨昏時節,也是台灣城鄉社區、大街小巷「最美的風景」。

而這種「溫、良、恭、儉、讓」的社會品質,其實正是中華文化深植人心且成為民眾生活文化的具體表現。令人遺憾的是,在台灣民主發展進程中,藍綠對決的結果,不僅使台灣的競爭力倒退,甚而綠營竟為了「去國民黨化」甚至消減國民黨的影響力,而使令全球華文稱羨的中華文化遭到池魚之殃,這種將中華文化「國民黨化」乃至「中共化」的荒謬,或為了有別於大陸近年來對中華文化的重視,而去之唯恐不及,甚至將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同於大陸專屬,此一鬥爭的淺薄思惟,不啻是「不是同志就是敵人」的偏狹、偏執,等而下之便是凡與國民黨相關必以「轉型正義」的名義,或沒收或去其組織結構,而凡有「中華」或「中國」稱謂者,亦必腥風血雨的以「台灣正名」消之弭之。更進一步,高中歷史課綱的「去中國化」,或將既有的歷史編入與外國相類比的「東亞史」,此一背負數典忘祖罵名的歷史扭曲,其實只是突顯甘為政治工具的審議委員的政治幼稚與政府欠缺文化自信的淺薄而已。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中華文化是全球華人共有的祖產,並非哪個政黨或政權的專屬,更進一步言,大陸建政尚未達七十年,且曾在一九六○年代進行長達十年的「文革浩劫」,一九八○年代改革開放後以迄於今,國力增強已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領導人習近平勵精圖治之餘,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復興,若能參酌台灣過去文化生活化、社區化、普及化的經驗,相信必能少走一些彎路,甚至以之做為兩岸建立共識、共信的平台,兩岸關係又何至於今日的低溫?

個人認為,「去中國化」的政治手段雖粗鄙不文,但根植於台灣社會、社區及民眾生活中的中華文化,卻依然是「兩岸一家親」的DNA,不僅祛除不了,反而將更繁衍昌盛、生生不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