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翁倩玉聲聲祈禱

文/曹郁美 |2018.08.30
3195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當你腦海出現翁倩玉的影像時,你感受到她臉部最大特徵是什麼?是了,她的那排貝齒顆顆分明,配上無敵笑容,再死硬的人都會被她融化。翁倩玉由外貌到內涵,一直讓人喜歡。

翁倩玉出身台南望族,先祖為清朝舉人,祖父翁俊明是抗日名士,外祖父劉北鴻是台南大地主,父親翁炳榮為台灣早期重要的媒體推手,參與創辦中國電視公司,打造了電視史上第一部連續劇《晶晶》,轟動一時;後來,翁炳榮擔任中廣的駐日代表,二○一四年炳榮先生出版《我與廣播電視》一書,寫下他與台灣廣電相伴的回憶;倩玉的兄長翁祖模是設計台灣高鐵台中站的建築師。

凡此種種皆可看出她的家世不凡,卻投身演藝圈、中年以後以版畫見長,在家族中顯得與眾不同。

翁倩玉於一、二歲時舉家遷居日本,終其一生可說是日本人無誤。但說也奇怪,可能她的血液裡流動先人愛國愛家的基因,因此她也深深認同自己的祖籍、身分。

她九歲時進入東京向日葵兒童劇團,十二歲時被電視製作人相中拍攝電視劇。十三歲時演出美、日合作的電影《大波浪》(The Big Wave,改編自賽珍珠的小說),換句話說她是童星出身。

回憶在日本演藝圈奮鬥時曾因「名字」而起了風波,翁倩玉說,電視製作人希望她取個日本名字以方便呼喚,她堅持不肯,她認為「我的名字是翁倩玉,沒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改成日本名?我是台灣人啊!」就這樣,製作人換人,讓她喪失了女主角資格。

由於「倩」無日文漢字,媽媽為她保留「玉」,加了「惠」字,成了日文名「翁玉惠」,這個日文名是母親所取,翁倩玉用了廿年,直到一九九三年才又改回「翁倩玉」,日文名則是「Judy翁」;由此可知她及家人是如何的擇善固執。

翁倩玉於十六歲時進入歌唱圈,出版首張單曲〈戀ってどんなもの〉(夕陽之戀),以後又因〈愛的迷戀〉、〈信〉等大紅,也曾登上紅白歌唱大賽,但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的卻不是這幾首。真正讓台灣人喜愛並掀起熱潮的是〈祈禱〉、〈溫情滿人間〉、〈珊瑚戀〉。可惜全是日文原曲,由其父翁炳榮填上中文歌詞,迅速走紅寶島。

〈祈禱〉取材自日本童謠〈竹田子守歌〉(催眠曲),中文歌詞摘錄如下:「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呀,多少祈禱在心中。讓大家看不到失敗,叫成功永遠在……讓貧窮開始去逃亡呀,快樂健康流四方。讓世間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開放。」多麼溫暖、勵志、充滿愛啊。二○一一年她返台上張小燕的節目,就是唱這首歌。

此外,劉家昌創作的〈海鷗〉由翁倩玉以不熟練的國語唱出別有韻味,也算是她的招牌曲。

翁倩玉自小演戲,因此「表演」難不倒她。一九六八年中影總經理龔弘邀她返台拍戲,這便是改編自聊齋中狐仙報恩的故事:《小翠》。演戲不難,扮古裝也沒問題,「說國語」倒整慘了她。

據說,導演廖祥雄每天要教她劇本對白的發音,回家後翁母再教一遍,讓她進步許多。第二年她再拍中影的戲,導演依然是廖祥雄,本片即《真假千金》;結果,在第十屆的金馬獎中廖得了「最佳導演獎」,翁倩玉則是「最佳女演員獎」,是影后呢!

翁倩玉的版畫成績斐然,震驚了演藝圈與藝術圈。其實她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廿五歲起拜師學藝努力不懈的成果。以二○○五年創作的〈紅樓依綠〉為例,她以紅、綠、灰、黑四色完美再現了名古屋江戶末期建築:稻本餐廳的優美景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榮獲第卅七屆日展特選大獎。她的畫也多次在台展出,有「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稱譽的廖修平老師對她的評價是:「結構完整,畫面有深度。」

為何如此熱衷創作?翁倩玉說:「版畫的世界裡我完全自由」,說的真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