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滕博爾七十二小時內二度被黨內同僚逼宮,最終黯然下台。不過,對滕博爾來說,這其實不過就是「風水輪流轉」。二○一五年,滕博爾同樣藉黨內派系政治,發動「黨內政變」、以自由黨黨團表決投票,迫使民調走低的前總理艾波特下台。
近三年的任期中,路線相對中間的滕博爾,卻不斷遭到黨內的保守派質疑「太傾左翼」,民調表現也始終徘徊在及格邊緣。
今年八月,在黨內保守派、支持礦業開採派的議員壓力之下,滕博爾黯然放棄了原本力推的全國「碳目標」(要求澳洲電力業者,以二○○五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基準,達到二○三○年減碳百分之二十六的環保政策)。但這樣的讓步,卻讓黨團保守力量聲勢大振。
過去一周,滕博爾內閣的部長們紛紛辭職「跳船」,但滕博爾仍勉強穩住了陣腳,並於八月二十一日的自由黨黨團領袖投票中,以四十八票對三十五票,擊退了發動挑戰的內政部長達頓。豈料黨內信任度潰堤仍一發不可收拾,逼宮聲勢日益擴大。
據悉,滕博爾除了在減排和能源問題上的政策引發自由黨內部保守派不滿外,自由黨與國家黨的聯合政府已連續在三十八次的民調中落後工黨,這使許多自由黨議員擔心明年五月的國會選舉前景並不樂觀,希望通過改選黨魁來爭取更多保守選票。
最早發起向滕博爾逼宮的達頓,是自由黨內強硬右翼保守派系領袖,對移民、同性婚姻和氣候轉變立場都非常保守,以拒收難民船聞名,在強硬右派中獲高評價,但在一般選民的支持度不足。
《金融時報》表示,雖然莫里森的上台,已是當前澳洲自由黨的最好選擇,但動盪的政治,卻讓澳洲政壇進入「義大利式的派系混亂」。因為在過去十年間,澳洲已連續更換了六任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