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響 尋覓佛陀蹤影

文/荻宜 |2018.08.06
1490觀看次
字級

文/荻宜

少女時代因病休學看很多藝文書報,因緣聚會去了桃園佛教蓮社,星雲大師的作品如清流流向心底,很好奇是多大年齡師父作品如此精湛?直到看到另本書上,作者照片和簡介,內心驚歎:「太年輕了,卻已著作等身。」那是民國55年。

《海天遊踪》推出後,是我除《人間福報》副刊以外,必割留之一頁。文章置透明夾,白天速讀,夜眠前細看。佛陀故鄉「印度」深深吸引我。其中一段:大暑天,床熱不能睡,也不知電扇開關,星雲師以自己洗臉毛巾清潔地面,大家跟進,地面睡。我看文注意到這是民國52年7月之事,半世紀之作,今日才得拜讀,不知該抱憾,還是該慶幸?

苦行僧及苦行居士住免費的比拉公房,有幸在佛寺用餐,很多時因不習慣印度辣咖哩,忍肌受餓,甚至上餐廳,朦朧燈下見印度人一腳跨椅上,一手抓飯吃,眾僧和居士嚇得落荒而逃。渴極冒險喝生水,好不容易有汽水可買解暑……唉,如此艱苦之旅!印度最後一夜,總算有結餘住進有冷氣的觀光飯店,但睡不著了!

去靈鷲山,年輕的大師如是寫道:「行約十分鐘,將到靈鷲正峰時,朱斐居士從身後趕來,我停下來向靈山禮拜,在我身旁禮拜的朱居士,跪伏在地上號啕大哭,想起佛陀當初在此講說《法華經》,那百萬人天的盛況,而今只有荒山寂寂,怎不令人感慨?」

佛弟子讀至此能不心有戚戚?幸運的是佛法傳下來,在台灣興旺了。幸運的是不管有無緣分去印度,大師用真誠自在的筆,紀錄他去過與佛深緣的國家,尤其蒙著神秘面紗,貧富、階級差距最大的印度。佛陀故鄉和故事在心中擴展,難以忘懷;更難忘大師和居士去聖地瞻仰的熱情,和氣候的炙熱,成了正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