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若提到被貓狗咬,民眾腦海中第一個跑出的念頭常是快打狂犬病疫苗,但因全球人用狂犬病疫苗大短缺,日前疾管署修訂疫苗適用對象,即日起在有動物疫情九縣巿,遭鼬獾、白鼻心、蝙蝠及錢鼠抓咬者才可施打疫苗;若是被流浪犬貓咬傷,則暫時不能打。
疾管署因考量歷年從未有過本土人類因犬貓抓咬而感染病例,目前只有在流浪犬貓、家犬貓出現疑似狂犬病症狀或突然死亡,才會給予疫苗。但被犬貓咬傷的事件相當常見,不慎被咬應該如何處理?醫師表示,可以不用打狂犬病疫苗、但建議施打破傷風疫苗或領取預防性抗生素,以免細菌感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因目前台灣的犬貓都會接種狂犬疫苗,所以被家犬貓咬傷,依據健保規定本來就不給予施打;他也坦言,過去就算民眾因為被流浪犬貓咬傷而就醫,其實也很少會幫民眾打狂犬病疫苗。
李垣樟提醒,被貓犬咬傷最要擔心的是細菌感染,由於貓犬口部細菌無數,其中包含巴斯德桿菌等,傷口看似很小,但可能已經傷及肌肉深處,細菌容易跟著傷口入侵體內,若不注意傷口可能會造成化膿、發炎。
因此,李垣樟說,在醫院碰到被貓狗咬傷的傷患,尤其糖尿病患、接受化療等免疫力較差的人,醫師常會開預防性抗生素或施打破傷風疫苗,避免感染發生。
不小心被狗咬到底應該如何處理?李垣樟呼籲民眾,在清潔消毒傷口後,務必到醫院檢查,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近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