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水墨原為屏風四面,現裱為兩幅掛軸各155.0×115.0cm
十六世紀後半重要文化財日本京都龍泉庵收藏。圖/遠流出版社提供
【畫者】
日本桃山時代的非主流畫家——長谷川等伯(一五三九——一六一○),一五三九年生於能登國(今之石川縣),一生與以狩野永德為中心的「狩野派」御用畫家劃清界線,不相往來。
等伯在故鄉主要以繪製佛畫為主,後赴京都,和千利休及大德寺的古溪宗陳有很深的交往。另外,受中國畫家牧溪谿影響頗具,畫了〈枯木猿猴圖〉等作品。
直到被他視為敵手的狩野永德逝世之後,豐臣秀吉等公家終於來訂製大型作品,等伯的聲望才漸漸傳開。
代表作有〈松林圖屏風〉、〈楓圖壁貼付〉等。
【作者】
赤瀨川原平,一九三七年生於日本橫濱。自武藏野美術學校(今之武藏野美術大學)肄業後,成為前衛藝術家,相當活躍。其小說曾獲芥川獎,倡導獨特的「路上觀察」活動,在日本掀起一陣風潮,至今未歇。
【欣賞】
所謂的精神,或說是畫的氣勢,雖然等伯這幅作品繪於四百年前,卻絲毫無落伍之感。描繪作品的畫師氣魄注入筆端,流傳至今,看來一點也不覺老舊陳腐。等伯這幅畫裡,在下方樹枝與主幹連結的癤子處,他既非描繪樹木、也非使用書法的運筆;那一道可說是工具——筆—活生生的運動痕跡。雖然松樹主幹畫得頗為隨興,描繪卻還中規中矩,樹幹鼓起的部份也能辨認,同時表現出猿猴坐於其上的真實感。纏繞下垂的藤蔓顯得相當灑脫,葉子的描寫更是漂亮,然而,那股從癤子出發的筆的動向,明顯超脫描寫的尺度,簡直是潦草馬虎。既非繪畫的線條,也不是書法的線條,幾乎可以說是胡亂塗鴉,松樹樹幹的描繪很照規矩來,結果在看似安定、穩健之處,突然呈現一股脫逸狂亂,這就是前衛,這就是現代。(遠流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