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暑假,對許多台灣家長或學童而言,似乎不外是家庭旅遊、參加營隊、在家休息或幫忙、抑或是加強補習。暑假這樣一年一度的循環,看見某些家長每年汲汲營營的安排規畫,看見許多孩童殷殷期待的出國或營隊,或和家長爭執是否補習,這是台灣家庭在暑假的日常,這是台灣社會浮生錄。
朋友聚餐多會相互詢問暑假計畫,出國旅遊成為家庭暑假活動最受人羨慕的安排,朋友們熱心傳授各家出國旅遊經驗,有的甚至組團同遊,好不熱鬧,好不令人羨慕。出國經驗豐富者,建議了許多冷門卻昂貴的行程,希望避開旅遊團;期待出國已久者,希望難得的一次家庭旅遊可以看遍各地,走訪各地景點;單身者最為搖擺,彰顯自己無預算壓力、無時間限制的自由;不方便出國者略顯沉默,或是經濟條件問題,抑或是家庭因素不允許,微笑中帶著點羨慕與無奈;一場聚會的對話中道出了生活百態和家庭收入差異,勾勒出台灣社會多元的樣貌。
學校放暑假,原意在於暑氣薰蒸、蟬聲陣陣時節,給予學童一段時間休憩消暑,親近大自然或與家庭成員或社會更多連結。記得小時候台灣尚處於農業時代,暑假是完整記錄大自然日易月殊的顏色與氣味、目睹父母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體驗家畜家禽與家計的息息相關,那些深刻的成長記憶成了日後與人與環境對話的基本理解元素,是學校和書本學不到的功課和技能,卻是日後生活的養分。許多的業界試圖為孩童創造一個可以感受農業時代的體驗營隊,卻少了父母親陪伴的溫度;有些為父母望子成龍的科學或是領袖培育營隊,卻忘了孩童期待自由的感受。
時代快速變化,為現在的孩童打造一個父母成長的環境背景要孩子去感受體驗,往往淪為父母失望孩童生氣的雙輸結局。全家出國旅遊或許是一個凝聚家人又不與社會脫節的一項好的選擇,只是暑假期間是旅遊旺季,航空與旅行業者趁機哄抬價錢也已經成為常態,出國旅遊成本過高也造成許多家庭無法圓夢而有所感慨。出國,其實只是為了換個新鮮的景色、不同的文化和飲食、轉換交通工具的新奇,出國旅遊的重點還是在於全家人在一起,共同留下一個難忘的記憶,然而,只要是可以與家人同遊,心境轉換,不出國一樣可以為家人留下美好的回憶。
偶爾,暑假期間在外國街頭,看到操台灣口音的家庭出遊,聽到父母的聲音多了點溫柔與輕鬆,孩童的語調夾雜著興奮與感謝,全家共同沉浸在喜悅的心情,每個景色都停下腳步照相,每張照片都笑容可掬。一孩童天真的問著父親,為什麼全世界有這麼多長得不一樣的人啊?為什麼維也納有這麼多人在街頭表演?為什麼威尼斯有這麼多船?相信這位難得出國的樸實台灣父親沒有準備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這位愛孩子的父親回家後會努力的為孩子找到答案。暑假或是假期可以營造出這樣的父親與兒子對話的機會,對話的內容不一定需要是國外的場景,可以是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是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在任何地方都一樣生動,一樣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