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敲一擊5千錘 林午銅鑼響3代

 |2018.06.28
2420觀看次
字級
全台有八成以上的銅鑼出自於宜蘭的林午鐵工廠。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本報宜蘭訊】傳統廟會陣頭不可或缺的銅鑼,全台有八成以上都出自於宜蘭林午鐵工廠之手。這間創立於一九四九年、製鑼超過一甲子的老工廠曾面臨失傳危機,所幸第三代林浩賢十年前選擇回鄉傳承家族使命,而他目前正攻讀佛光大學文化資產及創意學系研究所,盼能為這項產業帶來新的激盪。一家人的故事被中華文化總會拍成「匠人魂」系列短片,昨在宜蘭縣政府大廳播出,感動人心。

隱身在宜蘭熱鬧市區的「林午鐵工廠」,前身是軍方指定維修廠,以修兵器、製作車床等工具為主。過去廟會陣頭少不了銅鑼,因緣際會之下,第一代師傅林午的好功夫也能把壞的銅鑼修好,鐵工廠的鑼聲從此響起。

林午在一九七○年代時掌握訣竅,使用進口銅片替換鐵片,一敲一擊手打錘製的銅鑼突破音質障礙,沉穩悠揚,名聲如鑼聲般響亮。

林午過世後,由他的兒子林烈輝、林烈鐘、林烈旗三兄弟繼承家業掌店,將製鑼技術發揚光大,「製鑼就像是捏餃子一樣,餃子如果細心搓揉,吃起來必定Q軟」,林烈旗說,每一面鑼都得經歷約五千次鍛錘,每處部位必須要有不同力道及次數的敲打,最後才能找到最完美的聲情演繹。

目前全台逾八成北管、陣頭用的鑼、鈸都出自林午鐵工廠;許多國內著名表演團體也多指定由林午鐵工廠為他們打造銅鑼,林烈旗說:「看到自家做出的鑼登上大舞台,常讓我感動到掉眼淚!」鐵工廠還有來自西藏、阿拉伯、印度的訂單。

林家更進一步突破銅鑼的音障訣竅,製作面積愈來愈大的銅鑼,屢屢刷新紀錄,包括一九九二年為鹿港天后宮打造的直徑兩百三十公分、重四百公斤的大銅鑼。

父親的身影

喚回第三代承接

隨著時代變遷,銅鑼需求較少,甚至面臨失傳危機。十年前,林烈旗堅持敲打製鑼的身影才喚回原本學醫的第三代林浩賢。

林烈旗對兒子說:「社會上要學新東西,老師很多,但說到製銅鑼,就我一個。」他告訴林浩賢,可以另外找出路,但要確保還有一套製鑼技術在身上,林浩賢於是回家學製鑼,傳承家族使命。

林浩賢大學時主修醫學影像及放射,完全與家業毫無關係,但他有感於家中技藝養活一家,決定接棒為第三代傳人。

林浩賢說,他除了全力吸收長輩經驗,也到佛光大學進修,希望能為這項產業開啟新一頁序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