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有八成以上的銅鑼出自於宜蘭的林午鐵工廠。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本報宜蘭訊】傳統廟會陣頭不可或缺的銅鑼,全台有八成以上都出自於宜蘭林午鐵工廠之手。這間創立於一九四九年、製鑼超過一甲子的老工廠曾面臨失傳危機,所幸第三代林浩賢十年前選擇回鄉傳承家族使命,而他目前正攻讀佛光大學文化資產及創意學系研究所,盼能為這項產業帶來新的激盪。一家人的故事被中華文化總會拍成「匠人魂」系列短片,昨在宜蘭縣政府大廳播出,感動人心。
隱身在宜蘭熱鬧市區的「林午鐵工廠」,前身是軍方指定維修廠,以修兵器、製作車床等工具為主。過去廟會陣頭少不了銅鑼,因緣際會之下,第一代師傅林午的好功夫也能把壞的銅鑼修好,鐵工廠的鑼聲從此響起。
林午在一九七○年代時掌握訣竅,使用進口銅片替換鐵片,一敲一擊手打錘製的銅鑼突破音質障礙,沉穩悠揚,名聲如鑼聲般響亮。
林午過世後,由他的兒子林烈輝、林烈鐘、林烈旗三兄弟繼承家業掌店,將製鑼技術發揚光大,「製鑼就像是捏餃子一樣,餃子如果細心搓揉,吃起來必定Q軟」,林烈旗說,每一面鑼都得經歷約五千次鍛錘,每處部位必須要有不同力道及次數的敲打,最後才能找到最完美的聲情演繹。
目前全台逾八成北管、陣頭用的鑼、鈸都出自林午鐵工廠;許多國內著名表演團體也多指定由林午鐵工廠為他們打造銅鑼,林烈旗說:「看到自家做出的鑼登上大舞台,常讓我感動到掉眼淚!」鐵工廠還有來自西藏、阿拉伯、印度的訂單。
林家更進一步突破銅鑼的音障訣竅,製作面積愈來愈大的銅鑼,屢屢刷新紀錄,包括一九九二年為鹿港天后宮打造的直徑兩百三十公分、重四百公斤的大銅鑼。
父親的身影
喚回第三代承接
隨著時代變遷,銅鑼需求較少,甚至面臨失傳危機。十年前,林烈旗堅持敲打製鑼的身影才喚回原本學醫的第三代林浩賢。
林烈旗對兒子說:「社會上要學新東西,老師很多,但說到製銅鑼,就我一個。」他告訴林浩賢,可以另外找出路,但要確保還有一套製鑼技術在身上,林浩賢於是回家學製鑼,傳承家族使命。
林浩賢大學時主修醫學影像及放射,完全與家業毫無關係,但他有感於家中技藝養活一家,決定接棒為第三代傳人。
林浩賢說,他除了全力吸收長輩經驗,也到佛光大學進修,希望能為這項產業開啟新一頁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