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這麼窮嗎

王乾任 |2007.06.09
1237觀看次
字級

根據人力銀行的統計,有高達七成五的上班族覺得自己貧窮。這本來也無可厚非,畢竟台灣七八年來的平均薪資絲毫沒有變化,再加上物價上漲,要感覺自己變窮,並不困難。

一般報導只說物價上漲,但卻忽略了量販店對平抑物價的幫助,會變窮都是不自量力的消費結構,這種人任你再有加倍薪水,不但依然會窮,而且肯定還會更窮。

薪資結構兩極化

舉例說,報導上說有一名月收入三萬多的上班族(其中部分薪水還是兼差賺來),竟然每個月要繳一萬元的保費,那不就是一年十二萬,這樣的保費水準對應自己的所得不覺得偏高了嗎?再加上基本房租水電等開銷,自然生活並不寬裕。但一份基本保障的保單一個月只要三四千元就很足夠了,買這麼超過自己能力所及的保單,可用所得被壓縮,當然會變窮,這是個人選擇的,和宏觀面提到的物價上漲等理由毫無關係。

另外還有一個個案則是要幫忙支付家中每個月一萬元的房屋貸款。這也和物價上漲沒關係,這兩個個案反而都和消費意識有關,而這個正是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裡所談到的主旨。

當一個社會的薪資結構開始出現變化,朝兩極化移動,某些向下流動的階級成員,應該要有體認,自己有可能必須相當長期間存留於這樣的階級位置,有自知之明者,會按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去判斷思考,接著調整自己的消費意識,不可再以過去的中產階級消費觀來主導自己的消費選擇。

貧窮感如影隨形

例如保險只能買三千時就不要買一萬,買不起房子時就該選擇租屋,沒有錢養車就不要買汽車,沒錢就不要買名牌、3G手機,別想出國玩,或別想吃大餐等等。

低收入社會階層成員必須對消費意識作出相當大程度的調整,才有辦法務實的面對現階段的薪資長期不調整,否則貧窮感只會如影隨形,因為老話說得對,「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更何況當代社會的商品服務選擇如此多元且誘人,沒腦的消費者只會愛上廣告傳遞的假象而不會看看自己口袋裡真實擁有的麥克(炫燿敗家型),或者還遵守過去中產階級消費觀,導致自己入不敷出。

台灣景氣長期停滯是事實,上班族平均薪資持平不動也是事實,但上班族變窮能夠怪罪物價上漲的部分其實有限,變窮更大的因素是媒體讓上流社會生活逐漸透明化,當奢侈生活隨處可見,普通中下階級在相對剝奪感的刺激下,自然會覺得自己變窮。

消費意識作祟

再者,近十餘年來消費結構的改變,許多傳統商品紛紛推出數位版,服務本質不變,價格卻是五倍十倍的翻漲,在經濟停滯卻又碰到消費結構大幅轉型的時代,現代上班族要完成過往中產階級所擁有的基本配備,必須付出更多的金錢。

例如電視的液晶化,相機數位化,手機3G化及其電話費,ADSL與網路基本費等等,這些物品動則上萬,全部買齊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若還要添購冷氣冰箱洗衣機甚至汽車房子,還要供養父母小孩,普通上班族的壓力絕對比上一代大,還別說現在人吃要吃好、穿要名牌、休閒要出國旅遊,樣樣都是比上一代要得更多更好,但賺的卻不變,甚至更少,哪裡會有錢,當然是變窮,而且覺得自己很窮。

說穿了,是無法認清現實的消費意識作祟,才是上班族真正變窮的主因,什麼物價上漲、大環境不景氣只是藉口,若看不清這點,就算收入翻一倍,也只會覺得更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