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廿年來,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漲了將近百分之五十,汽車卻好像愈賣愈便宜。
民國七十七年台灣首次全面開放小汽車進口,當時曾大幅調降汽車關稅稅率,當年三陽公司推出排氣量一點五公升的喜美第四代上巿,售價四十六萬元;去年CIVIC第八代上巿,排氣量提高到一點八公升,售價為六十五至七十三萬元。
CIVIC經過四次升級,車價漲了百分之四十一,但排氣量提百分之二十,由不但由手排檔進步到自排,還加裝四門電動窗、電動後視鏡、動力方向盤、CD音響……以及二十多樣高科技配備,附加價值早就超過了車價調幅,也超蓋過了通貨膨脹率。
汽車業者舉例,二十年前,一部一千四百西西國產雷諾九號陽春車,要賣三十九萬元,現在同樣的錢可以買到福特一千六百西西TIERRA,一部業者說,最近三年國際原物料價大漲,尤其汽車使用最多的鋼鐵價格暴漲了一倍多,但車商沒人敢漲價。
業者表示,二○○年後,全球車廠都走向「世界車」的概念,從設計開始,到零組件開發、整車組裝,都運用了全球分工策略。福特六和七月即將推出的I-MAX休旅車,就是在法國完成基礎設計後,再由台灣進行細部設計。
過去台灣的國產車都是直接把國外車廠的設計圖和模具,搬到台灣經過簡單修改,再進行生產組裝,現在台灣的車廠,也可自己發圖,並透過網路,在全世界找尋最適合的供應商發包,有效減少浪費,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