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的富二代 樂當農場CEO Fudy Chen 文/王惠琳 |2018.06.14 語音朗讀 24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昶福為「野小孩農場」投注大量心血,朝向生態農場大亨目標邁進。圖/陳柏亨 利用簡單輕便農具,Fudy笑說連到墾丁都能種田。圖/陳柏亨 利用簡單輕便農具,Fudy笑說連到墾丁都能種田。圖/陳柏亨 Fudy的農場幾乎不翻土也不除草。圖/陳柏亨把一塊死的地變活的,吃得到成就感。圖/陳柏亨 文╱王惠琳 超愛種菜 如數家珍 走進Fudy(陳昶福)位在天母的農場,原本還擔心著沒有多少蔬果可拍,迎面卻是一畦一畦翠綠菜葉,溫室裡更是精采。Fudy如數家珍地說:「溫室裡種的是番茄、水白菜、四季豆、甜菜葉、櫛瓜、羽衣甘藍、大茴香……這個季節對我來說是最好玩的,因為有很多我喜歡的菜。」 垃圾場變身永續農場 外界對Fudy的第一印象是華泰集團的二公子,但他卻不安於穿著西裝,端坐在辦公室裡發號施令,不僅挽起袖子當廚師,更一頭栽進泥地,花了6、7年時間,把蚊蟲蔓生的垃圾場,打造成一年種植60種作物、產量超過20噸的永續農場,「以前我來撿垃圾,每天回家手都紅紅的,現在雖然還是有點蚊子,但比起以前好太多了,鄰居看我的農場都覺得爽。」 Fudy坦言,現在的他進廚房時間愈來愈少,精力全投在農場裡了,「我一開始是廚師的身分,廚師最在乎的就是,食物的來源、故事。到最後你會發現,材料是最好玩的東西,而種菜是可以達到最新鮮、最好吃,可以產地直送的方法。我發現我超級愛種菜,看到把一塊死的地變成活的地,你吃得到成就感,很難複製這個感覺。」 都市農場要維持高產量,靠的是精密計算與科學。Fudy的農場除了夏季部分休耕,所有土地都是一採收就立刻種下一批作物,「有點在模仿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不可能都是土地,它一定會有生物在地上,我們就會一直種,保持土地是一直有東西在它上面。」 大自然取經 不翻土不除草 不是常聽人說土地要休耕才能讓作物長得好嗎?Fudy說,休耕與否各有支持者,端看做法不同,「你可以種含氮的作物讓土地休息,或者像我種一些作物,根會留在土裡,就會變成土壤裡面生物的食物。其實你了解這種做法,就可以一直持續種下去。」 土地是種植的一切,Fudy花費許多心思研究如何讓土壤維持永續生命力,最讓人吃驚的是,這裡幾乎不翻土也不除草。「很多人不知道,翻土其實就是把下面的雜草種子翻上來,你可能一直除草很乾淨了,一翻土就再長。」不翻土的邏輯也是向大自然取經,山裡的土地從不翻土,每逢大雨卻能排水自如,Fudy移植到農地上,農場裡最早實施不翻土的一塊田地,多年下來從不積水,也幾乎沒有雜草。 Fudy說,翻土還會殺死土壤中的許多生物、菌類,這些微生物能轉換植物無法自行吸收的養分,永續農法講求的生態,不僅是肉眼能見的土地上生物,這些土壤中的居民,才是關鍵,「我會在地上蓋黑布,這是最好的除草方法,雨水能穿透讓雜草發芽,黑布擋光讓雜草死亡,便成了養分,很多菌類也喜歡,常常一掀開都是白色菌絲,能讓植物種得很好。」 高效工具 鬆土維持高產量 不翻土,但鬆土還是要的,Fudy像小男孩拿到耶誕禮物一樣,笑嘻嘻拿著他的「新玩具」示範。一個是從法國十幾世紀流傳下來的傳統犁田耙子,一個是用電鑽帶動刀片的鬆土工具,全都是他從國外網購來的農具,能讓他僅翻薄薄一層土,讓種子好發芽。輕巧便攜的農具,是Fudy維持高產量的另一祕方。 「傳統翻土要看天氣,太濕土黏住很難翻,可是我可以簡單翻一下表面就好,下大雨照樣種,不用被氣候限制。我一直在嘗試新的方法,讓我可以很懶卻很有效率的做法。如果我開曳引機,需要很大的轉彎空間,但這些工具很輕又小,抬起來就能走到你要耕作的地方,作物可以種得很密集,耕作面積大了,雜草生長空間就小了。」 蓋溫室挖池塘 生物自動入住 溫室是Fudy的另一項新嘗試,過去他在棚架下種菜,為的是讓生物能進來,如今圍起來豈不是違反他的原則?Fudy說,溫室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能夠控制環境,他還打算增設自動控溫設備,偵測溫度太熱時,屋頂會自動打開,太冷時會自動關閉,至於生態的完整性?「我們會在土壤裡加入很多有機質的東西,也會買益蟲放進溫室,益蟲吃害蟲,就形成一個好的生態。」 來Fudy的農場幾乎每回都有新演化,這次還多了池塘,Fudy希望有不流動的水留住更多生物,「一開始放滿水,整片紅,都是蚊子的孓,超噁的,過了一個禮拜全都消失了,裡面都是蝌蚪,有了青蛙,就會有鳥,原本住在附近水溝的烏龜也搬來了,生物只要發現有機會,就會過來。」 推廣永續農法 提升農業 除了天母的農場,Fudy在深坑又開了新農場,同樣堅持永續農法。常有從事有機農法的農夫說有機長得慢、長得小、長得醜,Fudy不以為然,「藉口一堆,我們的作物跟化農長成的時間一樣,但是很天然的種法,有沒有辦法?絕對有辦法,量可不可以很大?我們的作物失敗率很低,每棵長大都可以用。」 傳統重人工的永續農法可以種出豐美蔬果,對於地小人稠的台灣或許是提升農業的另一種選擇,「我還在探索這個農場要怎麼做,可是到了一個成熟度,我會希望教多一點人怎麼這樣種。用這個方式,台灣從北到南,有很多機會像我們種出好的食物,也建立好的環境。」 前一篇文章 魏斯安德森 下一篇文章 這個夏天重溫是枝裕和 的溫柔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父親》 走進失智者腦中 宛如懸疑片守著信念 成為他人的希望 《竊聽風暴》天水圍裡畫出黃金時代 許鞍華《好好拍電影》 作者其他文章詹朴 衣衣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