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想知道日後失智風險有多高?國內多家醫院最近完成「異常蛋白質篩檢」臨床試驗,只要一兩滴血液,就可得知乙型類澱粉蛋白、濤(Tau)蛋白在大腦累積狀況,來預測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可以提前在二十年發現異常堆積,透過多動腦、飲食均衡、三高控制,來延緩失智速度。
該項失智症檢測工具,預估食藥署將在今年下半年核發許可證照,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趙書屏提醒,並非每個人都需做這項檢驗,因為「沒有必要自己嚇自己」。
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趙書屏指出,這項研究維持五年,研究人員收集二百四十二名有失智家族史的中老年人,再分為正常、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等三組,經由血液檢測這兩個蛋白質在大腦代謝、堆積狀況。
趙書屏指出,如果大腦運作功能正常,透過運動、學習及睡眠,就可順利代謝蛋白質,減少累積的可能性,一旦代謝功能變差,大腦就無法代謝這些不好的蛋白質,開啟了失智之門,不過,從累積蛋白質,至確診失智,中間需一、二十年之久。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失眠、熬夜、壓力沈重以及三高疾病控制不良、飲食失衡以及低教育程度等因素,與蛋白質代謝異常息息相關,其中又以三高、飲食及熬夜的關連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