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工程師節,也是「大禹」的生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長丁澈士一生投入水利工程教育,今年獲頒大禹獎,他致力研究日據時代的二峰圳工程,不但讓這項工程在興建百年後重獲重視,連前瞻計畫也投入伏流水工程;大禹治水常過家門而不入,水博士丁澈士「為水」過門不入不知多少回。圖/丁澈士提供
【本報屏東訊】昨天是工程師節,也是「大禹」的生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長丁澈士一生投入水利工程教育,今年獲頒大禹獎,他致力研究日據時代的二峰圳工程,不但讓這項工程在興建百年後重獲重視,連前瞻計畫也投入伏流水工程;大禹治水常過家門而不入,水博士丁澈士「為水」過門不入不知多少回。
丁澈士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水文地質博士,一生致力水資源研究,不只自己名字與水有關,從小跟著父親學寫書法的他,還透過書法了解要與水共生,就要了解水性情。他還收集兩千多首與水相關的詩詞,準備以書法展示古詩中的「水精神」。
一九七六年間,他讀大學時聽老師說起二峰圳,對這項百年水利工程感到不可思議,丁多次探勘,還透過管道找到當年設計二峰圳的日籍工程師鳥居信平的家人,從一條水圳開啟台日水文化連結。
二峰圳建於一九二一年,當年鳥居信平以地下水庫收集河床下的伏流泉,百年來即使進入枯水期,二峰圳依然源源不絕,每天仍有出水量。
近年屏東縣府不但把二峰圳列入水利文化資產,且大力推動大潮州人工湖,有計畫地把「洪水資源化」,以湖區收集的雨水及溪水再補注地下水,這些都是透過丁澈士教授大力擘畫。
在二峰圳之後,伏流水更受重視,他說目前高屏溪已進行兩項伏流水工程,這些就是枯水期的救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