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美玲
十九歲那年,懷著對偶像金庸的崇拜,亦舒去《明報周刊》應聘。當時她已在文壇嶄露頭角。
三樓的新聞室緊張而又忙碌,工作人員審查完亦舒的資料,帶她去見社長金庸。走上四樓,彷彿來到另外一個世界,整個樓道空無一人,安靜無比。社長室的房門半開著,一盞孤燈下,金庸正在寫作,也許寫得不夠順暢,他面色凝重。聽到敲門聲,金庸的眼睛才離開紙筆。對於亦舒的加入,金庸很高興,安排她到新聞組報導。幾分鐘後,亦舒告辭,轉身作別時,金庸的身影已融入那盞孤燈中。
回家後,亦舒忍不住對哥哥倪匡感慨道:「想不到堂堂文學大師,寫作也如此辛苦!」倪匡看著妹妹,認真地說:「大師的桂冠也不是憑空撿來的,是辛勤創作得來的。遠離喧囂、孤燈相伴,這才是大師最真實的寫照。」
成為記者後,亦舒白天忙著採訪明星,寫稿件,晚上回到家,一個人在孤燈下寫雜文和小說;為了完成作品,她常常要在凌晨起床,在孤燈下繼續寫作。夜晚,香港的酒吧、歌廳燈火璀璨,吸引著每一個人的到來,亦舒也曾動搖。每當她關掉孤燈,準備走向繁華的夜生活時,金庸的那盞孤燈總會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亦舒只能轉身回屋,打開孤燈,繼續寫作。
多年後,亦舒依舊無法忘懷金庸的那盞孤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