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回望綠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原生種荔枝早在數萬年前就在中國南方出現,在沒有農業科技的時代已經令中國的北方人著迷,秦始皇甚至為她發動一場征服南方(或稱嶺南)的戰爭。
荔枝古稱離枝,是一種喬木,樹幹挺直、木質堅韌,就算不生水果,也是良材。如果以北迴歸線為一道生長線,在南方的荔枝樹品種是一樣的,但是原生種的荔枝如何來到台灣,文獻上查不到資料,唯一可確知的是,南台灣的荔枝應比中國大陸的好吃。
從春秋開始,北方騎馬民族和南方的水上民族的戰爭一直沒停過,人類以爭戰擴張領土,另一個目的則是掠奪。傳說秦國伐嶺南的另一目標是奇珍異果,其中之一就是荔枝,也就是這一年,荔枝走入中國的歷史,也進入北方的街坊。
最初,荔枝原是當成貢品。即便南方荔枝進貢北方秦國不到幾年,農民革命四起,劉邦建立了東漢王朝,嶺南趁機獨立,趙佗自立為南越王,為了討好劉邦,主動向東漢進獻,荔枝仍是最好的貢品。
漢武帝時,南、北重回一國統治,為了荔枝上貢,東漢武帝打通五嶺,開了西京驛道,為保持荔枝的鮮度,驛道上快馬加急的奔馳情形可以想見。
從現在來看五嶺的驛道,寬度不過五尺,所以又稱五尺道,只容匹馬通行,所經之地都是蠻荒惡林,送荔枝者安危可知。
而漢武帝甚至為了長期擁有荔枝,下令進行移植,並築「扶荔宮」栽種。可惜南物北移的結果,幾乎是全軍覆沒,聽說仍有一株倖存,但從不結果,武帝還很珍惜。
荔枝上貢到了東漢和帝,大臣唐羌說話了,他上奏皇帝:「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故天子食大牢為尊,不以果實為珍。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荔枝,鳥驚風發,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世。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
想來漢和帝應該是一個慈悲愛民的天子,當唐羌說完了上面的話,和帝就下令停止南方再上貢荔枝了。
歷史上並未記載漢朝對荔枝的上貢停到何時,但可以證實的是,隋朝時已恢復;而到了盛唐更出現了一位超級愛吃荔枝的楊貴妃,唐玄宗為了滿足她的口欲,不惜打通大庾嶺以便連接運河。從此廣州上貢到長安的荔枝,是翻過大庾嶺直達贛江行舟,再接上大運河,很快就到長安了。
甘甜的荔枝經過舟車的轉運居然還新鮮多汁,於是有人懷疑荔枝是不是四川所種;但經資料顯示,荔枝的確是來自嶺南,如有天寶元年進士鮑防的詩:「五月荔枝初破頭,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皆從林邑山。」這裡所說的象郡應該是嶺南無疑,而能夠快馬加急的送荔枝到北方,也唯帝王豪權能為也。
大詩人杜牧有一首詩更為傳神:「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從詩的意境來看,想必是楊貴妃登上城門,看到遠方的驛道響起馬蹄聲捲起的塵土,臉上現出笑容,因為她知道她愛吃的荔枝已經送到了,也難怪,後來荔枝品種多了「妃子笑」。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寫道:「唐天寶五年,妃欲得生荔枝,歲命嶺南馳驛取之,北至長安,色味不變。」可見,加急快馬中途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馬,只為滿足一個女人貪吃而已。
雖然如此,還是有人無法相信,從廣東到長安(如今的西安)不下三千公里,騎馬再加上行船真能五天趕到,因為,一般成熟的荔枝放置五天就將熟壞,楊貴妃應是無法吃到新鮮荔枝的。
這個迷團到了清朝道光年間終於找到答案。當時兩廣總督阮元的兒子阮福是一位讀書人,他說唐時嶺南送往長安的荔枝,應是行轉運河,連株成實,輕舟快楫,抵渭南後,摘實飛騎,一晝夜可到長安。
依阮福的說法,當時上貢長安的荔枝先是以整株樹盆栽方式陸路運送,過了大庾嶺後走水路接大運河,到了長安的渭水之南,果實也剛好成熟,摘下後再以快騎送到長安。
工程如此浩大,勞師動眾,目的只為吃到新鮮的荔枝,這除了顯出帝制時代的皇家權勢,也顯示荔枝的魅力無法擋,即便到現在,台灣的玉荷包,中國大陸的妃子笑也正炒得火熱,只更證實美味的荔枝實在讓人「愛不釋口」,幸好現在無論誰要吃荔枝都得用買的,而非如古時是靠戰爭或權勢強行獲得。而且現今宅急便運送快速,荔枝也能吃到最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