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清厚
不見老屋快3年了,忘不了一家11口在那裡生活的歲月。
離開老家近50年,過往幾乎每星期都會回去看看。幾年前母親棄世,老屋空著,便再也沒回去過,但斑駁老屋依然時時盤旋在腦際。
這間老屋是父母的起家厝,也是我們一家四代11口的避風港。從新屋到如今滿目瘡痍,它一路陪伴著我們從年輕至年老,從為人子至為人祖。
父母節衣縮食,兄弟姐妹拚命打工,積攢儲蓄,終於有了這間20坪餘的磚造平房,也是父母一輩子唯一的房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從此,不用到處租屋,到處搬家。
有了擋風遮雨的地方,無論狂風暴雨也好,細雨霏霏也罷,幾樣生活必備家當,一家人窩在屋內,溫馨暖流就盈滿家的每個角落。總比租屋時要看人臉色,每遇外面下大雨,屋內就落小雨好多了。
老屋後院外推,廚房兼飯廳,遇假日晚餐全員到齊,大人坐餐桌,小孩坐矮板凳,談天說笑,倒也其樂融融。住了幾年,又添曾孫輩來湊熱鬧,不得不加蓋小閣樓,多了兩間夾層房,一家11口勉強硬擠,反正白天各自上學,晚上相互將就,照樣一覺到天明。
侷促於田中央的老屋,放眼望去,一片平疇綠野,稻子成熟時,只見金黃色稻穗隨風搖曳。收割後,田裡一大群孩子,忙著撿稻穗回家餵雞、鴨。
門前約4米小巷,綿長百餘米,住著5、6戶人家。茶餘飯後,大人不約而來,竹椅、長板凳紛紛出籠,大家排排坐,談天說地、論古話今,有說有笑;小孩們也不甘寂寞,巷口另一端不時傳來他們的嬉戲聲。小巷裡熱鬧滾滾,彷彿就是一家人。
寥寂的小巷,沒有人潮、車潮,雞犬相聞,聽見、看見的,淨是大人、小孩的談笑嬉戲聲。濃得化不開的敦厚人情味,滿溢小巷,處處可聞。
歲月悠悠,年華似水,如今斑駁的老屋任務完成,不久將重新改建。但縱使煥然一新,縱使換了主人,往日情懷仍將永存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