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母親話當年

文/蕭姜蘭貞(美國德州) |2018.05.21
1535觀看次
字級

文/蕭姜蘭貞(美國德州)

三天之後,母親乘坐滑竿抱著剛生下來的妹妹由接生站回來了,我跳著叫著,非常的開心……

因為父親不在家,又一時找不到人來幫忙,我留在家中十天沒去上學。我年方八歲,什麼忙也幫不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由暖水瓶替母親倒一杯白開水,而鄰家善心的李伯母於下班後前來幫忙煮一鍋白飯……

今年三月下旬,和兩位妹妹相約見面於加州,我們日間外出遊逛看景,吃可口的中國餐,晚上誰也不願早睡,談到夜半,大家都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見面聚首。兩位妹妹臨別時不斷地提醒我,母親節又要到了,希望我這個身為大姊的能寫一篇與母親有關的文章,我一口答應了。

話說母親帶著我於一九四一年離開故鄉河北冀縣,那時我年僅六歲,一路逃亡遇到的驚險和困難真是非筆墨難以形容,憑著母親的勇敢及毅力,終於抵達陪都重慶和父親團聚,路經成都時有遠房的卓峯叔叔來車站接我們,安排我和母親住在他家裡略作休息。卓峯叔叔是位愛國英雄,為了掩飾身分,喬裝商人在成都開綢緞莊,其實他是受過訓練的地下工作者,不斷來往於淪陷區,出生入死,探聽軍情、為國效勞。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榮歸故里,務農維生。母親於七十六歲時由美國回鄉探親,和卓峯叔重逢於故里,不免感慨萬千。

話說母親抵達重慶之後,馬上尋得教書的職位,任教於兵工署第三子弟小學。次年父親從彈道研究所調到巴縣第五十兵工廠,因為母親有了身孕,不久又辭去教書的工作。父親不在家,當然有諸多不方便之處。那時日機不斷前來轟炸,我們幾乎要天天躲防空洞。母親最初和鄰居李伯母約好要一同去,後來因走上走下不方便,而李伯母又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兒子,真是各有說不出的難處,就各去各的了。

記得有一次山上紅球已高高掛,警笛嗚嗚鳴大響,隆隆機聲由遠而近,日本軍機已逼近離住家不遠的小楊公橋,我和母親來不及走去防空洞躲避,一時不知所措,我們躲在桌子底下半小時後,警報雖已解除,仍嚇得不敢動彈。後來李伯母抱著孩子從防空洞回來,見情勢不對勁,敲門大喊:「大嫂,你在哪裡,大嫂!」這時我和母親才從桌子底下爬了出來。母親說了實話:「石板路上上下下太難了,所以我們沒有去防空洞。」

不料這件事驚動了整個彈道研究所,連離我們住家不遠的一位農家也深表同情。他家有個兒子才十三歲,沒有錢繼續升學, 在家幫忙務農,當天就氣喘喘地跑來說:「大娘,記住,警報笛子一響,請在門口等我,我會來攙扶您去防空洞。」所謂患難見真情,對這位見義勇為的小農夫,母親萬分感激。

那年春天,售賣小鴨子的女人來了,母親買了十隻小鴨相贈小農夫,表示謝意。那農家有兩塊水稻田,是養鴨子的最好所在,他們也在稻田裡飼養鱔魚,常送給我們分享,如此我們兩家成了很好的朋友。抗戰結束後,國共內戰激烈,我們不得不作撤遷逃亡之舉,離開了久居十年的重慶搬家去香港,方和那農家朋友失去了聯繫。

當時因為五十兵工廠為員工建築的宿舍尚未完成,母親和我暫時仍留在原居地。母親產期到了,由父親好友將她送去離家不太遠的小楊公橋接生站,把我安排在程伯伯家裡住。程家有四個孩子,我們常玩在一起,所以和我十分合得來。程伯伯是綏遠人,不知怎的,程伯母每次都在頭一天晚上把飯煮好,一定要放到第二天變了酸味才吃,可憐我一口也吞不下。因母親離家前再三地告誡過我:「記住,人家吃什麼,你就吃什麼,不能挑嘴。」但住在程家的第一天,我就餓得淚長流幾乎站不起來。後來程伯母察覺到了,每天便煮兩鍋飯,大鍋的酸味飯由他們全家享用,另一鍋小的給我吃。

三天之後,母親乘坐滑竿抱著剛生下來的妹妹由接生站回來了,我跳著叫著,非常的開心。我不斷親妹妹的小臉蛋、小手、小腳,那是我最難忘的一刻。因為父親不在家,又一時找不到人來幫忙,我留在家中十天沒去上學。我年方八歲,什麼忙也幫不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由暖水瓶替母親倒一杯白開水,而鄰家善心的李伯母於下班後前來幫忙煮一鍋白飯,那些日子母親根本沒有所謂坐月子的福氣,只每天以白飯充飢。母親營養不足,嬰兒自然長得不夠強壯。大妹妹稚年多病,相信應該與此有關。

那位善心的好鄰居李伯母較母親年輕幾歲,夫婦倆博學多才,同在彈道研究所化驗室工作。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夫婦倆不幸均染上難以醫治的肺病。抗戰期間醫院設備不夠完善,即便醫生有天大的本事,可是缺少特效藥,也無可奈何;不久李伯母夫婦的肺病已進入第三期,兩人不得不辭去實驗室的工作,由公家出資送去歌樂山醫院治療,兒子則送去托兒所。有一次母親去醫院探望他們夫婦倆,李伯母含淚說明一旦自己有三長兩短,懇求母親費心代為撫養他的兒子,好心的母親一口應承了。

托兒所絕不講人情,因多月來李伯母未按時繳費,院方馬上要將他的孩子送給別人撫養,母親心知不妙,即刻趕去托兒所將李家這個孤兒抱了回家。試想那時一同養兩個年紀相差無幾的孩子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情就有那麼轉折湊巧,當時有一對張姓夫婦,沒有一兒半女,再三要求將這李家的孤兒送給他們撫養,此事母親考慮再三,認為可行,便把孩子抱去交給了張家。

一九四九年,我們離開重慶前,張氏夫婦特地為我們設宴餞行,張先生提起他們收養的兒子總是喜上眉梢,翹起大拇指笑瞇了雙眼,同時不斷地向母親說了又說:「大嫂,我收養了這個好兒子全靠你啊!」

逝去也難留,時日來去匆匆,母親已離世十九個年頭,她的墓園在麻州波士頓郊外的衛斯里小鎮。照理來說,我在有生之年應該去她的墳前拜祭她老人家幾次,可是千山萬水遙遙相隔,始終未能如願以償。祈求上天助佑,能於不遠的將來,完成我長久以來的心願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