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台灣未獲世界衛生大會(WHA)之邀,以觀察員身分,參加每年五月在日內瓦舉行有關全球公衛發展的議題,值得我們從不同層面來思考。
WHA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開會一次,決定WHO未來的政策方針。台灣不能與會,不能獲得有關全球防疫的最新資訊和應對建議,並阻礙其他國家直接分享台灣優質的醫療研究心得,不僅是台灣的損失,也是國際的損失。
差堪告慰的是,台灣的公衛專家不斷透過不同管道,持續和國際衛生社群保持互動,因此台灣雖被摒於WHA門外,仍能以其在防疫及健康領域的成就,繼續為保護國人及協助全球衛生單位做出貢獻。
然而台灣自身的積極,以及盡力扮演好國際社會良善成員的努力,卻不應被拿來當做台灣不需要加入WHO或WHA的藉口。二○○三年SARS爆發,台灣因非WHO會員國,未獲疫情即時通報,致使感染案例陡升,三十七人喪生,後來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密切合作,才成功阻止疫情擴散。可見病毒無國界,任何國家、地區都不應被排除在外,WHO因中國大陸的杯葛而拒絕台灣,動搖了「健康為基本人權」的核心價值。
二○一六年重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一直積極投書國際媒體,盼能獲邀WHA,今年並有許多國際聲援,包括美、德、日、加、歐盟公開表態,支持台灣出席會議,另有二十個台灣友邦與友好國家聯合提案,要求WHO對台發出邀請函。
國際性非官方團體也動作頻頻,例如數千人透過社群媒體串聯寫信給WHO;總部設於瑞士的專業媒體《智慧財產權瞭望》(IP Watch)刊登專題報導;位於英國亞伯大學的全球傳播研究中心,亦籌辦跨領域國際研討會,以WHA和公共外交為題,期為台灣突圍。
與會專家提出至少三點共識:第一、公共外交很難一次到位,但須持之以恆,這樣就算無法立刻如願以償,也能不斷廣結善緣,儲備能量。
第二、在一中政策下,台灣雖遭排擠,並不孤單,仍能透過與其他國家的雙邊或多邊協議,達成實質合作。
第三、台灣的新移民快速增加,已是台灣社會的第四大族群,他們居住寶島,便須仰賴台灣的醫療服務,因此台灣不能加入WHA,不只是台灣的困境,也是這些移民所屬政府共同面臨的問題,應結合南向政策的夥伴們共謀對策。
蔡明燁(英國╲台灣研究國際學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