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用(台中市╲人壽風險管理部專員)
限時搶購總是讓人為之瘋狂,近期新聞報導,某知名量販店販賣一雙限量名牌復古運動鞋,造成消費者瘋狂搶購。
針對此現象,有許多人說,其實這雙球鞋並沒有傳言中好穿,尤其鞋底部分容易磨損,價格也偏貴。
也有人認為,消費者太容易相信廣告的宣傳,作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從前陣子的衛生紙搶購事件至最近的慢跑鞋搶購,不禁讓人疑惑當消費者在瘋狂搶購時,是真的了解商品的價值,還是只是跟著潮流購買?
我也常因為大賣場或家具行推出跳樓大拍賣時,深怕錯過大好機會,毫不猶豫的入場購買。許多業者與廠商也因深諳此道,常打出最後機會的行銷手段,造就產品稀少性的印象,使消費者心裡產生若這次沒買到之後就再也買不到的情緒,進而產生了視野隧道,無法理性的判別商品的真正價值,當然更不可能去思考是否還可以從別的管道購買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當再度面臨搶購行為的當下,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應停下來仔細思考廣告裡的限量,是不是真的限量,理性的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產品,同時降低本身心裡的焦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