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報報導日前澳洲西部明達里地區市議會,推行一個為期兩個月的「面對你的垃圾」活動,試辦期間放置二十個透明垃圾桶,讓民眾能正視自己究竟製造了多少垃圾。這項活動別具意義,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社會來說,也深具啟發性。
在過去物力維艱的年代,斷縑寸紙皆予珍惜,隨著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許多便利生活的用品,但也慢慢養成浪費而不知節約的習慣,人們在消費時只想到「我想要」這樣商品,卻不是「我需要」這樣商品,在「想要」與「需要」的拉扯之中,人類的欲望被不斷擴大,物質生活也許更加優渥,但卻忽視了精神生活,更生產出許多過量而無用的商品,平白耗竭了地球資源。
面對日益龐大的垃圾,某些人士表示台灣的垃圾分類可說是獨步全球,二○一六年《華爾街日報》甚至專文盛讚台灣從昔日「垃圾島」蛻變為資源回收的國際典範,即便如此,國人也應反思「垃圾分類」真的是解決垃圾的良策嗎?
「垃圾分類」看似使得台灣垃圾減量不少,但事實上「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必須耗費大量人力,也因為台灣有不少慈善團體在進行「垃圾分類」的工作,才使得台灣「垃圾分類」得以如此成功。
再者,垃圾通常都不甚乾淨,因此必須使用大量的水沖洗,台灣也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因此「垃圾分類」也不見得是處理垃圾的最佳方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垃圾減量,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佳方法,民眾外出隨身攜帶購物袋,外出飲食自備便當盒、環保餐具與環保杯,外食食物需要打包時,直接放進自備的便當盒內,如此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方法。
廖經庭(桃園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