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遭到教育部駁回之後,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管教授政治不正確的原因使然。然而筆者觀察整件事的發展,發現這已超越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範疇。
首先,筆者認為與其說卡管是因為政治不正確,不如說是因涉及台大本身所蘊含的龐大利益爭奪使然!因為當選人非規畫中的利益同路人,所以必須封殺。
記得二○○五年大學法修訂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時,當時土地面積占全台百分之一的台大,因擔心一旦大學法人化後,大學董事會的成立,將讓台大淪為政、商各界利益角逐的競技場,甚至校董與主管部門更有機會「基於辦學經費短絀」,出售台大校地與相關資產的可能,而拒絕行政法人化。
不料今年年初,高教司再度提出「將推出國立大學法人化,對象瞄準打國際盃的國立大學」等聲明。眼看著涉及如此龐大利益與重要政策的台大校長寶座流落他人,執政黨自然不容。
其次,此事中所涉及的雙重標準,令人價值紊亂。去年年底台大開始成立遴選委員會時,就有人質疑中研院院長因涉及多位中研院人士參選,須利益迴避等問題。但當時台大並未認真以對。
筆者想問的是:萬一台大校長當選者是其他中研院參選人,事後是否也會有人提出「利益衝突」等指控,而出現類似的爭議?這其中有無伏筆存在,不可得知,但操控與算計的痕跡,令人質疑。
第三,公務人員依法行政是維持台灣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來自行政專業背景出身的潘文忠前部長,這位一向謹守本分的資深公務人員,何以在處理管事件中一再甘犯天下之大不韙,且不斷透過非正式管道,甚至不惜跳過正常程序,要求台大召開臨時校務會議,置法定校長遴選委員會職責於不顧?
這些有違常理與行政程序的作為,是否正好顯示潘本人與教育部官員,在過程中是否遭遇許多深不見底的政治壓力與命令。
這些來自非公務系統的政黨勢力,是否已嚴重干擾著我國公務系統的正常運作,影響了公務員的政策判斷?這些壓力不但干擾了大學的自治與自主,也扭曲了正常公務系統,破壞了整體文官體系的中立性與專業判斷,國家機器淪為政黨之私!
最後,在整件卡管過程中,更看到台灣社會遭受進一步的撕裂與分化。無論是不同立場的媒體報導,朋友之間的社交媒體,甚至計程車司機間的言談,都可看出對此事南轅北轍的解讀與立場,進而加深了不同顏色陣營間的偏見與叫囂,已很難平心靜氣的就事論事溝通。台灣高教與社會受到民粹與泛政治化的影響,已加大學術立場對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認知鴻溝,甚至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與社會和諧。為此,當政者如何要求大家團結?
劉千奇(台北市/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