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生態系呈現衰退(圖),河川整治「水泥化」影響重大。圖/潘欣中翻攝
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生態系呈現衰退,河川整治「水泥化」(圖)影響重大。圖/潘欣中翻攝
【本報屏東訊】河川整治有無妥善考慮生態,近年引起關注。長期在墾丁國家公園研究珊瑚礁生態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昨天在墾管處珊瑚周的講座說,這二十年來,墾丁珊瑚礁生態系呈衰退狀態,珊瑚礁魚類大少,車城鄉保力溪和恆春鎮網紗溪整治,將兩側堤防「水泥化」,讓大量營養鹽流入海域,使墾丁珊瑚「永不超生」,是更嚴峻的挑戰。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昨晚表示,並不知整治工程對墾丁珊瑚造成嚴重影響,兩條河川的整治工程都由屏東縣政府工務處設計,第七河川局發包施工,未來會考慮朝自然工法設計,減少損害生態。
「墾丁國家公園是本島珊瑚礁發展最佳、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域,它的價值不菲,涵蓋觀光、文化、醫學等層面,能帶來一兆的淨收益!」陳昭倫昨天在科普講座以「從墾丁珊瑚礁生態變遷二十年,看公部門管理與保育的重要性」為題演講,感慨墾丁珊瑚生態系呈現衰退狀態,可恢復生機的生態韌性,卻因持續的人為因素被迫延後。
「二十年前的墾丁珊瑚健康又美麗,現在卻病懨懨!」陳昭倫說,長期調查發現,除氣候暖化、颱風破壞自然因素,多是陸域人為活動造成墾丁珊瑚生態系衰退,遊客釣魚或撈捕讓食藻性魚類減少,潛水者踩壞礁體、遊客住宿和飲食產生垃圾與有機廢水排到海裡,加上溪流未做好水土保持,沖刷到海底的沉積物讓珊瑚窒息。
他說,氣候暖化造成珊瑚白化,確實是個威脅,但珊瑚白化就像人類的感冒,抵抗力強就會回復健康,這就是生態韌性,但墾丁珊瑚卻面臨另個更嚴峻的挑戰,包括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水質汙染等外來的人為因素。
陳昭倫強調,尤其是政府整治車城鄉保力溪和恆春鎮網紗溪,將兩側堤防「水泥化」,大量營養鹽流入海域,會讓墾丁珊瑚「永不超生」,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對此提出警訊。
陳昭倫說,墾管處扮演生態守護第一線的重要角色,感謝先後在後壁湖、跳石畫設海洋示範保護區和釣魚區,但南灣和墾丁二座汙水處理場仍嫌不足;台電核三廠的進水口和出水口水域因是禁錨區,意外成為世界絕無僅有的珊瑚礁生態研究室;不過,在地的保育意識開始覺醒,讓他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