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酸檸檬
你很難說他是偉大的,然而,在看完他的動畫電影後,你會有一種感覺,就像是無意中在胸口裡丟下一顆種子,順著心口的漩渦,繞進你心裡,不知不覺就長出人生的況味。
這是高畑勳,不是宮崎駿,同為吉卜力工作室的夥伴,他是唯一不被宮崎駿光芒掩蓋和影響的巨匠,甚至可以說,他在動畫人物的人性思惟與情感上,走得比宮崎駿更深更遠。
例如改編日本全才藝術家宮澤賢治的童話故事〈大提琴手高修〉(一九三四)。同樣深受宮澤賢治的影響,但是高畑勳在創作《大提琴手高修》(一九八二)時,較著重在音樂與人物樣態的呼應,比起宮崎駿從〈橡果與山貓〉脫胎而出的、樸拙童趣的《龍貓》,有著更不同的詮釋。
熱愛音樂的高畑勳在《大提琴手高修》中似乎得到很強的共鳴,從一開始的田園風景,就配合著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忽而寧靜美好,忽而午後傾盆大雨,樂章的強度同樣由舒緩到激昂,爾後同時轉進高修在樂團練習演奏的情景,指揮老師高昂的情緒,帶動樂團進入澎湃忘我的演奏之中,彷彿有風有雨有閃電大作,樂曲的圖像化在這部電影裡展示得淋漓盡致。
然而,這樣的想像還只是到位而已,不到令人驚豔的程度。我以為高畑勳最好的手法在於人物的情緒在這部幾近音樂動畫裡展現的張力。
「高修」意指不靈巧,所以高修一直都是個自卑自憐的大提琴手,但他又好強,被指責後,除了睡覺吃飯外,幾乎不眠不休地練習演奏。故事主軸是描繪高修在練習時受到貓、小鳥、貛、老鼠等動物的假意求助,但事實是指導高修演奏技巧的經過。
在與小動物的對話交流中,高修的情緒起伏其實是粗暴起伏的,那種對於小動物也看輕他的心理狀態,還有配合小動物演奏的一次一次的投入狀態,欲迎還拒、卻又一應一和、來回呼應的探索,儘管筆觸簡單,卻像是整部電影裡的主題樂章,充滿反覆卻稍有不同的節奏性。他的畫面引領觀眾到森林裡、到月光下,激昂或撫慰的樂曲……宮澤賢治曾說:「我的每一篇故事,都是在森林裡、原野上、鐵道間,由彩虹、月光幻化而成的。」似乎就是呼應這樣的脈絡。
《大提琴手高修》就是這樣一曲簡筆勾勒的樂章,它丟給人們的種子,就是音樂與田園的交響曲。音樂從何而來?音樂擷取大自然中季節的變幻、植物的色彩聲響、動物們的獨特聲音,充滿的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種種印記。
在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前,在高畑勳的個人風格還沒有那麼成熟之前,《大提琴手高修》已經揭示了高畑勳對於大自然的嚮往與反思,也在之後的《兒時的點點滴滴》(一九九一)中大放異彩;而對於人物性格本質的細膩描繪,以及對於歷史背景的敏感、人事物的通透頓悟,卻是在通過《螢火蟲之墓》(一九八八)之後,在《輝耀姬》(二○一三)中達到最高點。
如果可以用滋潤度(滋養心靈的程度)來形容創作者的話,我想高畑勳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