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夢 開始做便停不了

文╱陳琡分 |2018.04.22
4794觀看次
字級
松溪湯池。圖╱九族文化村提供
陳琡分 現為自由工作者,著有《青春: 獻給他們的情書》(協力)等書。 圖/天下文化出版
當年的龍谷天然遊樂園。圖╱九族文化村提供

文╱陳琡分

未來的遊樂王國,起源自一個關於退休的人生夢想。

約莫是民國五、六○年代,張榮義在豐原鎮上經營著東方大旅社,堪稱是地方上首屈一指的旅社。也是這時候,他剛從收音機、電唱機、電視機等家用娛樂設備的木質外殼製造商「歌王牌」,轉入主婦廚房陣營,打造系統化不鏽鋼廚具與新式排油煙機的「婦友牌」,獲得市場極大迴響。

事業與經濟都漸次穩定,生活逐漸有了餘裕,正逢中壯年的張榮義,經常帶妻子、小孩出門走走。

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九日,西起台中東勢、東至花蓮太魯閣的中部東西橫貫公路,在興修了將近四年之後,終於開通,並在谷關舉行中橫公路通車典禮。這條主線全長將近一百九十一公里的公路,自通車後,不僅便利台灣東西往來,也帶動了谷關地區的觀光發展。世居台中豐原地區的張榮義一家,自然也跟上這一波觀光崛起,成為遊客之一。

「我大概一年會帶全家人去谷關旅行兩次,」張榮義說,谷關地區早在日本時代,就因「明治溫泉」而在中部一帶享有盛名;中部橫貫公路完工後,交通的便捷,更進一步提升了谷關的觀光價值。

對張榮義來說,谷關不只風景優美,更是他與妻小們前往放鬆身心的好去處。漸漸地,一年去個幾次,似乎有點不太夠了。

也許是緣分或是其他,總而言之,谷關地區從地理環境到周邊氣氛,都深深吸引著張榮義。雖然還算年輕,但他已經開始想著要如何安排往後的退休生活了。

張榮義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熊姓友人,他習慣用日文喊他「くま」(KUMA)。くま平日在大甲溪電力公司谷關分廠擔任工友,閒暇之餘還在谷關入口、豐原客運車站對面擺攤賣點小吃。辛勤工作的くま,日復一日、一點一滴攢著錢,終於讓他攢出一間谷關的小旅館,規模雖然不大,房間也不過十幾間,卻足以讓くま過著不錯的日子。

張榮義看著童年好友的發展,欣羨之餘,思前想後,決定向くま提出請求,「我對他說:『くま,你在這裡發展得這麼好,幫我也在附近找塊地吧?我想退休後在這裡蓋間木屋、接個溫泉,可以過來住;谷關氣候好、環境好,住起來一定很舒服!』」

幾個月後,くま打電話給張榮義:「張欸,我給你找了一塊地,你來看看。」くま替張榮義找到的地,就是龍谷觀光大飯店的現址,要說是谷關風景特定區的精華地帶,也不為過。雖然,當時這裡尚未被政府設置為風景特定區。

山水交織之處

在中橫公路上,有塊牌樓書寫著大、小兩行字,第一行大字是「東西橫貫公路」,第二行小字寫的是「谷關風景特定區」。而張榮義的那塊地,便在距離這座入口牌樓不遠處,面積大概四分,也就是約莫一千多坪。

這塊地面臨東西橫貫公路,路的另一側就是大甲溪,捎來溪從波津加等群山奔流下來,就在這附近與大甲溪交會,但與溪又有一點距離,不怕大雨溪水暴漲,十分安全。張榮義一看到,就喜歡上了。

預備退休後住的木屋還沒個影子,自家親戚張文欽就傳來一個消息。

張文欽也在谷關經營溫泉旅社,他告訴張榮義,沿著捎來溪往山上行去,山裡面有一道非常壯觀的瀑布。「你這塊地位置很好,要不然來開發那道瀑布,然後在你這塊地上蓋個飯店,你覺得怎麼樣?」張文欽這樣對張榮義說。

當時的張榮義,年紀才四十五歲上下,正值體力顛峰的時期。儘管通往瀑布的路上,根本連一條像樣的山路都沒有,不僅是名符其實的「爬」山,還得溯溪。還好,這對自幼務農的張榮義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第一次去,無論是看到瀑布本身,或是站在瀑布的最高點往下看,都覺得真的很壯觀!」但張榮義想到,一路行來,通往瀑布的沿途處處山壁,幾乎沒個平坦的地方可以當路走,要開發恐怕難如登天吧?「我和張文欽說,憑我們的能力,應該沒辦法拓出山路!」第一次,他打了退堂鼓。

但那瀑布美景實在太過懾人,在張榮義的腦海裡盤桓了兩、三個月。他想起三十多歲時,和太太一同跟著旅行社,前往世界各國旅遊:日本、南非、紐西蘭、澳洲……,那時國外的觀光事業比台灣發達太多,出國旅行,對多數台灣人來說,還是一件奢侈的事。

張榮義出了幾次國,覺得觀光事業真的有趣,忍不住動念想在台灣試試看。

眼見捎來溪這條通往瀑布的路線,沿途石壁既陡峭又雄偉,要一線天也有一線天,還有許多摺皺景觀、砂岩和頁岩的差異侵蝕等地質現象,絲毫不輸花蓮的太魯閣,是很具潛力的觀光景點,不做太可惜!

「我想了又想,放棄實在不是我的作風。既然要做不一樣的事,無論再困難,都要想辦法克服,這樣才對,」張榮義於是決定再進山裡一趟,好好研究怎麼開山闢路,才能讓更多人一覽神祕美景。

(摘自《篤實夢想家:九族文化村創辦人張榮義》,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陳琡分

現為自由工作者,著有《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協力)等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