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孟樵
以中文海報來看《獨帆之聲》(The Mercy),左旁是影后瑞秋.懷茲、右旁是影帝柯林.弗斯,他們微轉頭看向「我們」,眼神卻又不是聚焦於我們。海報的其他空間除了重點文字宣傳外,海報下方布滿灰藍的海域,上方遍是灰藍的天空,中段處是一艘看來渺小的船,再推遠處是略微橘金黃灰綠白色的背景。而瑞秋.懷茲頭上繫的寬邊髮帶特別的明顯,是深灰藍色。於是,全片在大海的殿堂裡,飄著灰灰的氣息。
這是發生在英國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由已闖出獨特名號的詹姆斯.馬許執導,他與男女主角三人都是英國人,共同完成這部英國電影,且融入當時的新聞歷史,應該不僅視為演藝作品的完成,而是揣想那起事件背後的社會經濟,是否受到歐洲金融市場美元擠兌的風潮影響而帶來家庭悲劇?
大海日漸吞噬精神
柯林.弗斯飾演扛起家計的三十六歲唐諾(Donald Crowhurst),自己設計並製作專供海上航行的無線電測向儀,但公司經營虧損,為了改善經濟,也一圓水手夢,參加《周日泰晤士報》所舉辦的「不靠岸單人帆船環球賽」。
唐諾請企業家贊助三體帆船,這類帆船順風時可以駕駛得更快,但不易駕駛。企業家出資的條件是,若參賽失敗,得讓出公司與住家。唐諾還找了媒體公關高手(由一九九三年坎城影帝大衛.休利斯飾演)為他製造話題不斷的新聞,增加知名度。
然而,出發航海前,即已面臨資金不夠、造船的精準度不夠、出發的日期緊迫,自己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但是,他能退出比賽嗎?太太操心憂煩,卻也不忍打亂他的理想。待他航行出海後,開始面臨連番的狀況,一點聲響都可能造成他的恐懼感與惶惑心。他固定以無線電通話向太太、孩子輪番報平安以外,還得向媒體公關報告進度。宣布放棄,可以保住性命,早點返家,卻無法改善經濟,也擔心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因此,他不能放棄。
他想出一個不前進,也不回航的「定點逃避」,以地圖標注出航海的路線以提供公關發布於媒體。但是,一切都隱藏得住?接下來,觀眾可見到他開始心神慌亂,日顯疲憊,鐘擺聲讓他更焦慮。他破壞了不可靠岸的參賽規定,悄悄上岸了。然後呢?他抱著鐘消失於大海。他的日記簿裡寫下他航行二百四十三天的工作心情,這成為後人追索與還原他當時的紀錄。
唐諾在當年被打造為航海英雄,他的精神一天天的被大海吞噬,獨自承載的不只是這二百四十三天。觀眾應該可以從柯林.弗斯細微的表情發現他也許在航海前即患有憂鬱症,長年的生活擔子讓他的心壓得很沉。所以,英雄必得成為他人心目中的英雄嗎?最終,他無法順利回到岸上,在海邊等待他的愛妻與子女(電影出現三名子女,但真實生活裡,唐諾有四名子女)是空等了。愛妻面對的還有媒體日後在住家門口的閃光燈追逐。
唐諾獻給家人的愛
我很喜歡導演詹姆斯.馬許的第一部劇情片《上帝的私生子》、紀錄片《偷天鋼索人》,以及改編史蒂芬.霍金故事的《愛的萬物論》,但《愛的萬物論》除了男主角出色的演技外,拍片手法無法像《偷天鋼索人》那麼地流暢,也不似《上帝的私生子》那麼地充滿戲劇張力。
《獨帆之聲》的演員依然亮眼,配樂相當出色,在唐諾的心情極為灰敗時,背景音樂幾近無聲、再到小聲、再到音樂氣勢烘托唐諾的內心情緒。遺憾的是這位冰島音樂家約翰.約翰森不僅與導演合作過《愛的萬物論》,在完成葛斯.戴維斯執導的電影《抹大拉的馬利亞》之後,今年二月不明原因去世於德國的住家,因此,《抹大拉的馬利亞》成為他最後一部電影音樂作品。他與華語片也很有緣,曾為婁燁的電影作品配樂。
關於唐諾這段曾轟動英國的新聞,不僅有人研究寫成書,也有以此事件於二○○六年發行紀錄片《Deep Water》,由蒂妲.史雲頓擔任旁白。深海,帶給人的是恐懼感,也是唐諾獻給家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