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除淤再利用 兩全其美

吳一忠(嘉義縣/南華大學碩士) |2018.04.13
1260觀看次
字級

曾文水庫有效蓄水量只剩百分之十二,因為缺水乾涸,溪底都是淤沙。事實上,全台水庫都有同樣的情況,為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清淤成為不能迴避的課題。

台灣地形狹長,山勢高低落差大,不易留住水源,設置水庫的目的,就在保護和調解水資源。多數水庫淤沙嚴重,違背了建造時的構想,平時若不清淤,遇到水源枯竭,只能面臨缺水的命運。

水利署曾試過各種方法清淤,包括抽砂船、砂石車、水力排沙,遇到不少瓶頸。如泥沙運送的效用和存放地點,遭居民抗議,都讓工程無法順利進行。淤泥再利用或拍賣,扣除成本和地方政府回饋金,支出和所得不成比例,目前仍採「水力排沙為主,傳統清淤為輔」的方式。

國內已成功研發淤泥燒製成輕質骨材的技術,具有隔熱、隔音、防火等功能,可使用於建築工程、景觀、室外鋪面、河岸及邊坡保護。民間企業將淤泥再利用,讓水庫淤泥變黃金。企業獲得商機,政府也不用費心,可謂兩全其美。

台灣水庫淤積日益嚴重,蓄水量不到原設計的一半,影響功能甚劇,政府應集思廣益,地方政府拋開成見,盡快清除水庫淤泥,增加沉澱池的容量,讓水庫發揮更大的功能。

吳一忠(嘉義縣/南華大學碩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