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水庫有效蓄水量只剩百分之十二,因為缺水乾涸,溪底都是淤沙。事實上,全台水庫都有同樣的情況,為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清淤成為不能迴避的課題。
台灣地形狹長,山勢高低落差大,不易留住水源,設置水庫的目的,就在保護和調解水資源。多數水庫淤沙嚴重,違背了建造時的構想,平時若不清淤,遇到水源枯竭,只能面臨缺水的命運。
水利署曾試過各種方法清淤,包括抽砂船、砂石車、水力排沙,遇到不少瓶頸。如泥沙運送的效用和存放地點,遭居民抗議,都讓工程無法順利進行。淤泥再利用或拍賣,扣除成本和地方政府回饋金,支出和所得不成比例,目前仍採「水力排沙為主,傳統清淤為輔」的方式。
國內已成功研發淤泥燒製成輕質骨材的技術,具有隔熱、隔音、防火等功能,可使用於建築工程、景觀、室外鋪面、河岸及邊坡保護。民間企業將淤泥再利用,讓水庫淤泥變黃金。企業獲得商機,政府也不用費心,可謂兩全其美。
台灣水庫淤積日益嚴重,蓄水量不到原設計的一半,影響功能甚劇,政府應集思廣益,地方政府拋開成見,盡快清除水庫淤泥,增加沉澱池的容量,讓水庫發揮更大的功能。
吳一忠(嘉義縣/南華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