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教師觀察,近年台灣學生出國留學意願似有降低現象,為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有大學「把國際化搬進校園」,也有大學藉由研究或實習,增加學生國際交流經驗。
根據教育部留學簽證人數資料顯示,近二十年來,台灣每年出國留學學生不超過四萬人。大學教師觀察,近年學生出國留學意願似有降低現象,各校因此推動交換學生、海外實習、研究合作等國際交流,盼拓展學生的國際觀,讓學生走向世界。
大同大學教務長林永仁表示,以前的學生積極為自己鋪路,認為拿到歐美或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學位,可以光宗耀祖,對找工作也有幫助,但現在社會漸趨多元,年輕人認知中,拿國外學位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方式。
林永仁說,其實很多學生都知道出國有助於拓展國際觀,但留學要花太長時間,有些學生就傾向短期交流,因此部分學校與姐妹校簽訂交換學生計畫,或是舉辦寒暑假的短期營隊。
但林永仁坦言,即使學校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也不可能把所有學生送到國外,學校便採取「把國際化搬進校園」,和姐妹校簽訂合作,把部分學生送出國,也把國外學生引進校園,讓台灣學生和國際學生一同上課,增進校園的國際化氛圍。
清華大學全球事務長嚴大任指出,為鼓勵學生國際交流,清大除了較長時間的雙聯學位,還有以學期為單位的短期交流,但雙聯學位要兩校都互相承認學分,還要檢討課程地圖,門檻較高,因此會以研究生為主,大學部學生則以短期交流為主。
走向國際 包括海外實習
嚴大任認為,很多學生不是不受教,而是卡在「錢」的問題無法出國,因此學校除了鼓勵學術上國際交流,讓學生有機會走向國際,也慢慢將觸角伸往台商,提供學生海外實習機會。
交通大學國際長徐文祥說,不管是大學延攬教師或企業聘雇員工,國際經歷的確有加分作用,而為了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交大分兩部分推動,大學部學生以交換學生為主,鼓勵學生到海外修課,研究生部分,則以研究合作帶動學生流動,如鼓勵研究中心和教師推動國際合作,讓台灣學生有機會出國,而境外生也能到台灣來。
徐文祥表示,現在還是需要博士生做研究,為產業培養人才,優秀學生出國念書當然很好,但如果能留下好學生在台灣,又讓他們兼具出國經歷,就能「魚與熊掌同時兼得」,因此學校鼓勵教師和國際接觸,在各領域建立更多研究合作,透過國際移動手段帶動學生的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