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今科技快速進步和全球化趨勢,台灣社會已浮現焦慮感,一方面是在校學生惶惶不安於學用落差,另一方面則是大陸惠台措施產生磁吸效應。
教改雖廣開就學管道,但國人仍存在文憑掛帥和學歷一步到位的觀念,使得各級學校和媒體聚焦在滿級分考生、學校排名等話題。
現階段產業蛻變加速,年輕學子因不了解職能性向而錯選科系,數百萬勞動人口面臨轉型挑戰,但教育部、勞動部始終各彈各調,產業升級所需的人才缺口依舊無解。科技部推行的在校生企業實習補助專案,雖勉強算得上產學合作,但因短期性質屬性成效有限。
當務之急政府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研擬長遠方針,筆者提出四項建議以供參考。
一、國小、國中、高中規畫分門別類職業介紹課程,落實職能性向分析、輔導,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找到適性的專長。
二、鬆綁教育法規,取消大專院校修業年限,制訂彈性學分及資格檢定規章,以「零存整付」知識存摺來推動回流教育,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
三、大專院校開設各種領域的實務技術學程,協助推展多元職能訓練,完成一學年、兩學年、四學年同等學力者分別授予「學程士」、「副學士」、「學士」等學位。
四、修改所得稅法規,使納稅人本身可以報抵大專以上院校教育費扣除額,甚至可考慮提出更優惠方案,來活化教育資源,並奠立產業升級的基礎。
一般而言,工作二十年以上往往出現職業倦怠感,但五、六十歲退休後轉為純消費階層相當可惜,政府若能革除法規障礙,打通終身學習的管道,銀髮族將成為另類的「人口紅利」。
吳昌崙(台南市╲科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