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中國北京首都機場率先全國試用「人臉識別」智能安檢系統(見圖/取自網路),可對比旅客的登機證和身分證,並識別其隨身行李。機場人員表示,系統能在「一分鐘內完成安全識別和處置」,紓緩在高客流量下的安檢通道壓力。
【本報綜合報導】運用各項人體辨識系統達到快速通關,已成為各大機場趨勢,新華社九日報導,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負責的「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近日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已覆蓋全國六十二座機場的五百五十七條安檢通道。
報導說,這項「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目前為止已在上海浦東、廣州白雲、重慶江北等全大陸六十二座機場的五百五十七條安檢通道進行了示範應用,在全大陸年吞吐量超過三千萬人次以上機場的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八十,提高了機場安檢驗證的準確率和通行效率。
據報導,這套系統識別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九,驗證速度在一秒以內。
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智能安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石宇說:「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是一款精準高效的人證比對智能終端,通過讀取身分證登記照與現場持證人員的臉部進行比對驗證,判斷是否為本人。」
系統功能包括人臉驗證、證件過期提醒、後台數據管理、歷史查詢及導出等,將有助於杜絕違規使用證件過檢的行為,並能夠配合治安、反恐和追逃行動,預防危險人員登機。
下一步「無紙通關」
據報導,安檢口人臉識別驗證只是第一步,科研團隊正在開發「無紙通關」、「智能機場」相關技術和設備。旅客今後乘坐飛機不再用登機牌,透過人臉識別系統,在第一次進入預安檢口出示身分證進行身分驗證後,其他需要身分驗證的環節都不再需要出示身分證,透過前後端數據關聯,旅客「刷臉」就能自動通關。
石宇表示,二代「全流程無紙化人臉識別通關系統」五月在長沙新機場進行試點,六月在陝西榆林機場進行使用,此後逐步推廣至全國各大機場。
稍早中國北京首都機場率先全國試用「人臉識別」智能安檢系統,可對比旅客的登機證和身分證,並識別其隨身行李。機場人員表示,系統能在「一分鐘內完成安全識別和處置」,紓緩在高客流量下的安檢通道壓力。
這套智能旅客安檢系統日前在機場T2大樓部分安檢通道運作,旅客需先通過登機證和身分證檢驗,再進行人臉拍照作比對,但由於仍需蓋章確認,故目前有一名工作人員負責後期蓋章工作。
檢查隨身行李方面,機場行李輸送帶加設了上下兩組鏡頭,旅客在擺放行李於籃子和輸送帶時,讓鏡頭照一照,系統便能綁定旅客與其行李資訊。在工作人員發現問題行李時,屏幕上可直接顯示其主人資料,加快安檢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