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到政府為了振興觀光大傷腦筋,預計挹注相關資金,或提出政策來解決國內觀光。
但觀光是永續的,不只是一時的,給予補助或優待前,也該衡量當地發展情況,以及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
過去,不少縣市靠著舉辦觀光文化節吸引群眾,起初有創意,認真舉辦,但附加價值不足,最後淪為虎頭蛇尾。打著文化的名號,骨子裡卻沒什麼文化創意,最後僅能像複製的攤商,導致文化節成為煙火式,缺少在地民眾參與,參與者也沒有什麼回憶,人潮都每況愈下。
筆者到其他國家遊覽,發現他們賣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帶有自己國家文化的商品,而觀光也不僅僅是遊玩,而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化之旅,走一趟就可以讓自己獲得充實。所賣的商品也都有其背後的意義,不只是吃喝玩樂,休憩之餘,還能看看各國的文化,還有他們的創意,如果是好的商品,民眾不在乎價錢。
其實國內也有正面的例子,雲林縣崙背鄉的豐榮村,連續好幾年舉辦木棉花觀光文化節,吸引了大批民眾前往,一方面結合木棉花的景色,另一方面也利用木棉花製作商品,同時活動也與在地社團、學校等結合。如此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節,讓參與的人都有著滿滿的回憶,同時也帶動民眾願意了解各地文化,一舉數得。
傑克(嘉義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