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半部海岸、鄉村風貌與自然環境生態,正因為蔡政府能源政策快速改變,大力鼓吹綠能,使得光電業者四處尋找土地產綠電。
包括台南沿海的魚塭、嘉義的農田、雲林的養雞場、桃園的埤塘,許多地方現在都已不再養魚、不再耕作、沒有養雞,而是架設太陽能板改為「種電」。
僅過去一年間,光是七股沿海的海埔新生地,已有高達兩成被光電業者租走,或買下改為架設太陽能板。
純就經濟利潤觀之,光電業者一年付租金三十萬元,比起租給養殖戶或農耕者僅收到區區幾萬元租金,或政府給予農民每分地不休耕補助四千五百元到最多九千元,相較之下,獲利相差數倍甚至數十倍,將本求利,當然會選擇把地租給光電業者。在這種情況下,誰要將自己的地用來種田?
根據蔡政府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目標,二○二五年綠能等類再生能源,要占總發電量的兩成,但目前比例不到百分之五,換言之不到七年內,綠能發電比重必須增加三倍以上,因此種電背後蘊藏之商機非常可觀。
農委會也大開善門,放寬供光電業者架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從原先的不利耕作區放寬至埤塘、漁塭、溼地等。
然而,太陽能板本身就是高耗能產業,生產過程必須用掉可觀的電力、水資源和高導電的稀土金屬或重金屬原料,太陽能板在長期風吹日晒後,不僅發電功能下降,其內部所含的重金屬釋出,容易汙染水質與土壤,對農地、漁塭、埤塘,尤其是被稱為「大地之腎」的濕地,都被一股腦投入種電。土壤或水資源一旦遭到重金屬汙染,都將造成難以復原的生態環境損害。
另一個更讓人擔心的問題是糧食自給率,台灣糧食自給率目前已不及四成,若愈來愈多農地不種糧食改為種電,糧食自給率只會每下愈況。
涵芝(台中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