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國小學童在老師帶領下,跟著社區媽媽學做草仔粿。圖/中央社
【本報金門訊】金門縣安瀾國小學童在老師胡淨妮帶領下,到社區學做草仔粿;從拔艾草、揉麵糰到包餡,全都DIY。當一顆顆綠色草仔粿入口,滑嫩Q彈、餡料豐富,小朋友都露出滿足的微笑。
草仔粿,又稱艾草粿,是清明節掃墓祭品。配合國小四下國語第四課〈米食飄香〉,安瀾國小四年一班老師胡淨妮情商學生家長彭雯妮和碧山義工媽媽,指導學生手做草仔粿。
一開始,學生先到草堆裡尋找艾草,用水清洗後放入大鍋裡大火燙煮;不一會兒功夫,鍋裡的水就變綠色了,濃烈的艾草味道也出來了。有同學說「好臭」,老師胡淨妮形容像青草茶味道。
做草仔粿皮時,義工媽媽把糯米粉和在來米拌勻,再加入煮好的艾草水,用手揉了幾分鐘後,麵糰變成深綠色,小朋友把手洗淨後也加入揉麵糰陣容並包餡。有同學說麵糰像黏土、有人說像抹茶冰淇淋。蒸前蒸後的大小、表皮顏色是否改變、與金門的紅龜粿形狀又有何不同,都是學生觀察的重點。有學生說,自己做草仔粿很開心;也有學生表示,吃到自己做的草仔粿,覺得很Q,但做起來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