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日寵物當道,常讓有些人覺得「人不如狗或貓,甚至於鸚鵡、松鼠……」儘管人與動物有一些認知上的差異;但我們卻常忽略這些動物的覺知力非常敏銳,更是會察言觀色,弄到後來不知道誰才是誰的大玩偶?或說誰才是誰的奴僕?因此,愛寵物的人們總是以保護者的姿態,對寵物極盡慈悲之能事,弄得一群寵物貓或狗等要減肥,對身邊的其他人可能就很不客氣了。較不幸的寵物當失去關愛或主人帶不走時,則又成為社會上流浪動物之家的負擔。
人不喜歡與人交往,卻喜歡與寵物交談,實在是因為寵物不會打小報告或洩密,更不會回嘴與主人吵架。本來野生動物生活方式,多以覓食、休息為主,並時時保持警戒;但被關起來成為寵物時,只好以進食、陪人玩為主要的活動內容。但是,佛門不只是強調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更尊重每一物種的生存權與空間。佛典說:「唯有菩薩淨戒,謹與大眾,共結善緣。」當面對抉擇時,能時時謹守著「自利利他」之言行舉止的原則。當遇到紛爭時,常能提醒自己「不是為了吵架而來!」「也不是為了傷害別人而生存於世間!」心想「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則當知幸福生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建立於我們每一個人願意主動學習「多聽一句好話、多說一段良言、多做一件善行。」履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日常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