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聖地 朝聖之旅 海闊天空

文/蔡素秋 |2018.03.24
1873觀看次
字級
參訪一行人在大佛前合影留念。圖/蔡素秋
在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大塔參加獻燈祈福。圖/蔡素秋

文/蔡素秋

去年一趟佛陀聖地朝聖之旅,讓我有機會前往泰國、尼泊爾及印度等佛國,親炙佛陀曾經行走過的土地。

泰華寺聆聽開示

第一站,我們來到佛光山泰華寺文教中心,由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引導我們。在壯觀的泰華寺裡,大家以歡喜心聆聽定和尚的開示及介紹。午餐後,前往佛光山曼谷文教中心,由法師教導我們學習當地的藝術品。感謝定和尚一路陪同我們到曼谷機場,揮別印象深刻的泰華寺。

來到尼泊爾,傳說首都加德滿都原本是一座湖泊,文殊菩薩雲遊至此,以一把劍將環湖谷壁切開,讓湖水流出,形成今天有「山中天堂」美稱的加德滿都盆地,也成就這個佛光普照的城市。

帕坦佛教藝術都

帕坦位於加德滿都市南邊約二十分鐘車程,是佛教和尼瓦傳統公益大本營,堪稱加德滿都谷地建築藝術的核心,境內屹立有一百三十六座大小佛寺,以五十五座尼瓦多重屋廟宇,被傳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因此贏得「佛教藝術之都」的美稱。

傳說這些佛塔多半是印度阿育王時代興建的,當地居民以尼瓦族工匠和農夫居多。帕坦地區小型家庭工業特別多,大部分從事金銀銅器打造、雕刻繪畫等工藝。

繞山路如坐搖籃

我們在加德滿都機場,原本打算搭乘國內班機到藍毗尼(佛陀出生地),飛行時間大約是半小時,後因天氣不佳停飛,便改坐遊覽車前往,車程總計十八小時,必須在車上度過一個晚上。

當車子在山崖路上七彎八拐前進,乘客就像坐在搖籃裡甩來甩去。大家邊認真念佛,邊回想:以前的高僧大德為了取經翻山越嶺,而我們現代是坐飛機坐車求道……印證之前定和尚開示說:「坐飛機是福報,坐車就是在修行,一切都是因緣。」

涅槃前講經傳法

拜訪加德滿都摩耶夫人廟後,師父帶我們前往印度拘尸那羅佛教遺跡朝禮,並特別前往禮拜佛陀入滅的涅槃寺。涅槃寺裡面供奉的臥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佛陀在圓寂前對弟子說法時的姿態。距離佛陀圓寂處大約一公里處有一座佛陀火化塔,據說佛陀圓寂後先由弟子為佛體塗抹精油,並且蓋上一層層絹布後,送到這裡火葬。

參觀臥佛殿,又稱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色四周開三個小窗戶的圓筒狀建築,內有一尊六尺長的黑色石質佛像,是全身貼上金箔的臥佛。和尚帶領我們誦經時,我感動得流下眼淚。和尚開示後,就引導大眾開始拜大悲懺。

信徒為歡喜心來

菩提迦耶是佛陀悟道的地方,法師帶領我們在正覺大塔參加獻燈祈福,當我提著這盞光明燈,請佛陀加持我力量,我告訴佛陀「我回來了」,我為歡喜心而來、我為智慧而來、我為願力而來、我為責任而來。我們一群人也參訪了佛光山印度佛學院,參觀印度聖域──瓦拉納西,還搭乘遊船觀賞恆河日出及印度教徒祈禱祭拜等儀式。

朝聖鹿野苑後,搭乘印度國內班機前往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沙彌學園,參加沙彌剃度出家暨傳授沙彌戒典禮,共有二十五位八至十三歲的釋迦族參與受戒,儀式莊嚴神聖,旁觀的我們幾度熱淚盈眶。

星雲大師的願力是希望透過教育幫助當地人民脫離貧窮苦難,而在此地成立佛學院,一是象徵傳承著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另一層意義是傳承台灣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念實踐。經過多年的努力,一群佛陀的族裔已逐漸成為傳揚佛教的生力軍,思之真令人激動又感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