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十四日與世長辭,享壽七十六歲。他是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一生多在輪椅上度過,但他把每天當作最後一天,奉獻一生、致力解開宇宙奧祕。
圖/法新社
霍金(中)六十五歲時體驗無重力飛行。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十四日與世長辭,享壽七十六歲。他是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一生多在輪椅上度過,但他把每天當作最後一天,奉獻一生、致力解開宇宙奧祕。
霍金的三名子女十四日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摯愛的父親今日過世,我們深感哀傷。他是優秀的科學家,也是傑出的人,他的成就將流傳多年。他的勇氣、毅力和才智、幽默,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人」。他的家人表示,「他終於可以再站起來了」。
霍金在物理學上做出許多重要貢獻,包括他與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共同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所作關於黑洞會發射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現稱霍金輻射)。
霍金一九四二年生於英國牛津,一九六二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物理系。霍金二十一歲時,被診斷出患有俗稱漸凍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病情會隨時間愈加嚴重,當時被判定僅剩兩年可活,但他繼續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去年劍橋大學網站公開霍金的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屬性》,造成物理迷爭相朝聖,網站一度大當機。
1分鐘3個字
拼出7本科普巨作
霍金全身癱瘓已久,只能透過電腦語音合成器溝通。他以一分鐘拼三個字的速度,完成七本科普著作及許多演講。
霍金的暢銷科普著作,讓全球讀者驚嘆不已。他在一九八八年發表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解答了人類一直探索的時間有無開端、空間有無邊界問題。該書登上《星期泰晤士報》暢銷書排行榜達史無前例的二百三十七周、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發行量高達二千五百多萬冊。
霍金一生獲得十多個榮譽學位,一九八二年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贈大英帝國榮譽勳章。雖然備受推崇,但霍金輻射尚未獲得證實,霍金與諾貝爾獎無緣。
霍金的思想不受身體限制,他陶醉於宇宙世界本質,亟欲探索宇宙如何形成,以及可能如何結束。他曾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徹底了解宇宙。」
霍金六十五歲時,測試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體驗無重力飛行,作為心中盼望的次軌道太空飛行的序曲。有人問他為何要如此冒險,霍金說:「我想向人展示,只要心未殘,我們無須因生理的殘障而受限。」同時,他希望藉此激發大眾對太空的興趣。
霍金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過世的三月十四日,正好也是愛因斯坦的生日。霍金曾說,其實他一輩子最大的希望,是能在外太空死去。在這一天,他遨遊宇宙去了。
霍金生平
1942 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
1963 被診斷出罹患俗稱漸凍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
1965 以論文《宇宙膨脹的屬性》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70 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推論,時間與空間的起點是大爆炸,而終點是黑洞
1982 獲頒大英帝國榮譽勳章
1988 出版《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2001 出版《胡桃裡的宇宙》
2018 3月14日逝世,享壽76歲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