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份上溪圖〉為基礎製成的大型磁磚拼貼畫,因髒汙顯得黯然失色,被對岸盛開的櫻花搶走鋒芒。圖/翁浩然
〈五份上溪圖〉描繪內湖先民生活,此為畫作一部分。圖/內湖社區大學提供
【本報台北訊】〈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開封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台北市也有幅〈五份上溪圖〉,三年前在內湖區內溝溪堤壁以磁磚拼貼完成,呈現在地風情,長達二百公尺,但如今磁磚出現水痕、髒汙,與對岸櫻花盛開的景色相比,有些格格不入。
內湖區東湖路南北側一帶舊稱「五份」,據說是先民王傳圓將開墾土地分成五等份給兒孫,因而得名。
台北市政府約六年前計畫在內溝溪中下流進行整治與綠美化,樂康里長張碧玉表示,透過內湖區文史工作者、內湖社區大學講師陳金讚協助,找到資深漫畫家顏松濤繪出〈五份上溪圖〉黑白漫畫,並由康寧大學台北校區、大湖國小、東湖國中老師指導學生上色,花了九個月完成畫作。之後經市政府水利工程處,發包施作為磁磚拼貼大型公共藝術。
〈五份上溪圖〉以五份吊橋為開端,河面上有先民捕撈魚貝類,或撈洗上游礦坑沖刷下來的煤炭渣,準備自用或轉售貼補家用;陸上有人力推車運送煤礦,準備度過吊橋,還有人力推車運送南港、內湖旅人轉搭渡船等情境。
〈五份上溪圖〉中前段描述五份先民生活文化,如在溪邊洗滌衣物、網魚、孩童自製童玩等景象,還有春節於雜貨市集採買的人潮、農忙時水牛犁田整地、農曆三月媽祖遶境、端午節忙綁粽子等畫面。
中後段有稻米成熟後的收割、晒穀、入倉收藏等景象,還有農曆七月普渡、中秋夜團圓賞月、豐收後謝天酬神演戲等活動。最後畫出豐富生態與煤礦場,及礦工日夜開採、洗選煤礦、裝上車廂送往南方等情境。
陳金讚說,他以老照片及訪問耆老的史料為藍本,與顏松濤討論多次,顏松濤花半年完成長三十公尺的黑白原圖,最後由在地學生上色,也讓學生親近地方文史。
至於以磁磚拼貼放大呈現的〈五份上溪圖〉公共藝術,陳金讚說,那是地方傳承歷史的寶貝,近年來舉辦過五次以上文化導覽課程。
但磁磚因降雨出現水痕、髒汙,長期沒人清潔;水利處表示,確實沒有針對河濱公共藝術定期清潔計畫,但台北市河濱地四百八十多公頃,每年會編列一億元建設養護用經費,原則上可支應公共藝術清潔,但對應季節活動的定期清潔計畫須另外設計,可能等明年才能啟動。
陳金讚說,若市府短期內有難處,不排除號召地方人士,今年梅雨季或夏天降雨日直接刷洗,也較能避免汙染內溝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