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波
不少小孩,尤其是四到五歲的,總喜歡在父母及爺爺、奶奶面前告狀,什麼鄰居家小華搶他的玩具啊、同學小強在學校打他喲,一天到晚沒完沒了,讓不少年輕的父母感到很厭煩。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的這種告狀行為呢?
其實,愛告狀是三到六歲孩子的一種正常現象,說明他已經具備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四到五歲是告狀的高峰期,這時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別人的做法是錯誤的,更希望獲得長輩的認同,於是自然就產生了告狀的行為。
孩子向長輩告狀,說明他內心有某種需求希望得到滿足,例如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被人欺負受到委屈時,希望得到公正解決,而求助於父母或祖父母;而孩子的告狀行為,有時也與長輩的過分溺愛、袒護,不無關係。那麼,遇到孩子告狀時,作為父母該怎麼辦才好呢?
首先,我們要正視孩子的告狀行為,既不可簡單粗暴也不能放任縱容。此外,切不可嫌孩子的告狀行為很煩,這種態度容易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尤其是真正受了委屈、有苦水向你傾吐的孩子。要知道,喜歡告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事情。
其次,當孩子與同伴之間產生一些衝突、摩擦時,盡量讓他們自己面對、解決,不要隨便出手相助。有時家長做做觀眾,看孩子如何化解矛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難免會做錯事情或與人發生摩擦。孩子之間,除非實在鬧得不可開交,父母最好不介入、不摻和,只要適時引導孩子,讓他自己去化解與同伴的摩擦就好。
然而,對於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家長就必須即時給予安撫,並與對方家長溝通、交換意見;但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為難孩子的同伴,有時候,各打五十大板或許是最好的處理辦法。家長應引導孩子養成律己的態度,凡事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少責怪別人,多關心同伴。
如果孩子確實受了委屈,父母無論如何都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必要的安慰,然後再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讓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成長。久而久之,孩子的告狀現象自然就會慢慢減少,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