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去散步,遇見蝸牛。
看見蝸牛,想起小時候總是在下雨之後,背起竹籃在樹下、草叢旁撿拾蝸牛。撿回來的蝸牛,交給母親,是物資缺乏年代的營養補給之一。
文/詹瑞祺
雨後,去散步,遇見蝸牛。
看見蝸牛,想起小時候總是在下雨之後,背起竹籃在樹下、草叢旁撿拾蝸牛。撿回來的蝸牛,交給母親,是物資缺乏年代的營養補給之一。
走著走著,發覺有蝸牛爬上人行步道,我下意識彎腰挾起來,把牠放在草地上,放在心上,告訴牠,這不是你的路,危險,不要來。果然,前面的路上,就躺著幾隻被踩得血肉模糊的蝸牛。
自從發現蝸牛現身步道後,每次雨後我就去步道,邊走邊逡巡,也邊撿起爬上步道的蝸牛,放入安全的草地上。有時候,我會用指頭輕點牠的觸角,看牠瞬間縮入殼內,感覺好像回到小時候玩蝸牛的情景。
這期間,竟然看到白色的蝸牛,第一次看到,有些驚奇新鮮;常見的蝸牛都是深咖啡色,從來不曾想過蝸牛還有白色的。
再見蝸牛,已經沒有撿拾去作菜餚的念頭,反而是擔心,擔心牠們不知危險的爬上人行步道,那輕薄的殼怎堪人的腳掌和單車的輪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