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琬琳
還記得多年前的那個周末早上,睡醒後下樓走到客廳,正準備吃早餐,聽到門庭外頭傳來父親和母親的對話。
「老二總是說我很偏心,我有嗎?」
「有呀!你是很偏心呀,我也一樣會偏心。」
「可是我覺得我很公平,沒有特別疼哪個小孩呀!」
「不要不承認,手心、手背雖然都是肉,但是吹風的都是手背。心本來就是偏的,偏心就要承認。」
「真的有嗎?」
此時,我從門窗裡頭喊了一句:「有,你就是偏心!」
「啊,老二起來了呀?趕快去吃早餐喔!」
母親的聲音,透露出背後說人家閒話當場被抓包的尷尬,父親則猶如往常不擅表達情感那樣,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當時的我,像是贏得了阿Q式的勝利,終於一吐多年來所受的委屈哀怨。但冷不防的一句話是給自己療傷了,卻不知道,那句話像不知打哪兒迸出來的毒蛇,狠狠地在父親身上咬了那麼一口。即使多年後傷口好像痊癒了,父親對於「草繩」還是很敏感。
「偏心」這件事情,常常發生在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裡。「偏心」其實是孩子的視角,是孩子對於父母親有沒有「公平對待」每個孩子的自我詮釋,帶著濃厚的主觀感受,完全沒有去思考:什麼樣的對待方式,才叫做「公平」。
孩子們常常以為,「公平」就是「你有我也有」、「哥哥有我也要有」、「妹妹有我也要有」。然而這種「公平」其實是一種「齊頭式平等」,而父母親對待孩子,更多是「立足式平等」的方式。
很多時候,父母親給予每個孩子的資源,是根據他們不同的需求來分配的,而不是大家都一樣。例如:總不會哥哥在寒冷的北方念書,媽媽親手勾了一條圍巾,而弟弟在炎熱的南方念書,媽媽也要勾一條圍巾給他?
父母親對孩子愛的表現,其實跟教育是一樣的,「因材施教」從來都不是統一標準,而是適性發展。「偏心」這個詞,其實說穿了,就是孩子只看到父母親沒有給他的那一面,卻沒有看到父母親給予他的那一面。
我的母親說得沒錯,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打的都是手心,鑽石卻都是戴在手背那一面呢!
(本文作者為宜蘭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