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日前公布高教深耕計畫,有大學把各校獲得經費除以學生人數,列出「每生分配經費」排名,結果發現一貫道天皇學院每生分配資源,比打「國際盃」的台清交成還多;頂大直言,台灣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教育資源的使用必需更有效率,且國內大學學費太便宜,才導致大家不珍惜高教資源。
高教深耕計畫在農曆年前公布審查結果,台灣大學獲得最高的十八億元補助,但是比「邁向頂尖大學」第一年的三十一億少了許多。以每生經費來看,陽明大學平均七萬八千多元全國第一,其次是一貫道天皇學院的七萬一千多元,台大五萬六千多元,排名第六。
「學費調整一直是政府不願面對的問題」,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表示,香港教育大學的大學部學費一年十二萬港幣,折合台幣近四十八萬,反觀台灣國立大學的學雜費一年六萬不到(以理工類為例),相差近八倍。太便宜的學費讓大家不珍惜教育資源;高教深耕的四十九億,只能讓四所打國際盃的大學,在國際上弱化的速率不要那麼快,無法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
台大:穿破鞋打國際盃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表示,台大國際化已進入深水區,需要大規模專業課程英文化與數位化, 若不如此,雙聯學位等國際化都是空談,但實際經費卻遠遠不足,現已不是穿小鞋,「是穿破鞋打國際盃。」
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也說,最荒謬的是,高教深耕第一部分主冊計畫,教育部之前說要按學生人數分經費,結果四間打國際盃的學校平均遠比一貫道學院每生分七萬一千多元少;現在高教資源有限,發揮最大效益、驅動產業發展才是關鍵,台灣不能再只靠「小確幸」。教育部也應讓辦學有問題的學校盡快退場。
交大校長張懋中說,公立大學有學雜費和教育部補助各校員額的常態性經費,整體加起來,每間公立大學學生分配經費其實差不多、是公平的。他認為,高教深耕是特別的計畫,不能以此單獨去看每生所得經費。但他也認為,對於打國際盃的學校,政府應該給予更充分的資源。
另外,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每生分配到的金額「倒數第三」,比「淹水線」下的私校還少。台中科大表示,該校未曾獲得典範科大及教學卓越計畫經費,這次獲得兩千多萬元,表現已不錯。
教育部表示,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有八成是依照學校計畫的好壞去核給經費,僅兩成是依照學校規模。一個計畫的實施,可以嘉惠全校學生,不能用學生人數一個一個去算。
高教工會則認為,高教經費應以常態性補助為主,競爭性經費為輔,大學運作才能正常化,也不用一直拚計畫「做表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