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其銀
每當看到羅列於書櫃中林林總總的書時,我都會想起童年那段難忘的抄書歲月。
我的童年是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沒有零食,沒有玩具,也很少有課外書,更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的網路和電子產品。閒暇時間若能借得一本課外書閱讀,便成了童年時代最大的快樂。
還記得我接觸到的第一本課外書,是向同學借來的舒婷的詩集《雙桅船》。一讀到這本書,我便被詩文新穎的構思和富有濃鬱的抒情特色所折服。
接下來幾天廢寢忘食,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之所以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一是著實喜歡書裡的內容,再就是借書時,同學向我規定了還書的期限。
我將這個遺憾告訴爺爺,爺爺笑著說:「傻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書可以把它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反復品讀,而且也不會有所遺忘。」爺爺說完走進他的書房,拿出一摞很陳舊的筆記本遞給我,我拿起一本翻開第一頁,只見爺爺用很工整的蠅頭小楷寫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再往裏翻,依然是工整的蠅頭小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原來,爺爺曾經用心地抄寫過那麼多書。
一個周末,我從同學手中借來一本《顧城的詩》,拿到書後,我幾乎沒有離開桌子,將整本詩集抄完後還給同學。
從那以後,每當借來新書,我都會把它抄下來,雖然後來書局、圖書館漸漸多了起來,借書、買書也方便了許多,但是,我還是習慣於坐在書桌前,對著散發濃濃墨香的書卷抄書的感覺,也更習慣爺爺一邊看我抄書一邊指點我寫字的感覺。
後來學業忙了起來,再後來進城參加了工作,也幾乎告別了抄書的日子。
上個星期天,我去朋友家做客。走進客廳,只見朋友的父親正在教他女兒寫字,走近一看,原來朋友的女兒也正在抄寫詩集。
看著朋友白髮蒼蒼的父親,再看看筆記本上工工整整的楷書,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爺爺,想起了童年那段難忘的抄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