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詩勤
朋友郊遊回來,給我捎了一籃新鮮草莓。望著竹籃裡紅豔豔的草莓,一旁的女兒饞得直流口水,我倒是對這個盛滿草莓的竹籃情有獨鍾,因為這個竹籃勾起了我對父親的記憶。
小時候家境不好,父親為了貼補家用,經常熬夜編竹籃。老屋後面有一片竹林,父親編竹籃的竹子全部取自那裡。每年春季,一顆顆春筍拔地而起,父親總是小心翼翼地看護竹林,只為能多長出些竹子,編竹籃的時候不缺原材料。
秋收一過,父親便開始忙碌起來。白天,父親會去竹林砍好竹子,用篾刀把竹子劈開,然後根據需要,再一層一層地劈好寬度。一根竹子要劈上好幾層,最外面一層最好,叫篾青,做竹籃最結實光滑。
那時候家裡還沒有通上電,微弱的煤油燈下,父親總是忙碌到很晚,起底、編織、安把、鎖口……一道道工序過後,竹籃也漸漸成型。
寒冬臘月,年味愈來愈濃。可是愈到年關,家裡用錢的地方就愈多,置辦年貨、給我們兄妹幾個添置新衣等等,處處都要花錢,父親的工作量也就愈來愈大。每天晚上,父親幾乎都熬夜至凌晨兩三點。
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我起夜時,看見父親的屋裡燈還亮著,便輕輕推開門。微弱的燈光下,父親正靜靜地在燈下編著竹籃,一雙皸裂的雙手被竹篾劃出一道道血口,手上的那副白色棉紗手套,早已染上了斑斑血跡。
父親患有支氣管炎,天一冷,咳嗽就會加重。可他為了不影響我們睡覺,總是克制著不咳出聲來,以致總是把臉憋得通紅。想到這些,淚水不覺模糊了我的雙眼。
因為編製的質量好、價格實惠,父親的竹籃總是供不應求。每次賣完竹籃回家,父親總會給我們買一些東西,除了家裡的日用品外,他還會給母親買一瓶雪花膏,或者給奶奶買雙保暖鞋,又或是改善一下家裡的伙食。當然,他更不會忘了給我們兄妹幾人買些好吃的。
多年後我才明白,父親的竹籃裡盛的不僅是物品,更是他對家人的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