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農曆年前,台灣最賺錢的電視台專訪蔡英文總統,次日各報顯著轉述之外,該台並在四家報紙購買整版篇幅,廣告自家的新聞台除了出現在有線系統,也能在中華電信的隨選視訊收看。
過去,有線系統幾乎獨占收視平台,很少電視頻道膽敢挑戰。科技條件變化已經多年,業者現在才敢公然攖其鋒,算是一種台灣傳媒生態的怪異特徵。但這個風向少人聞問,倒是蔡英文受訪時提及的「台灣價值」四字,至今多報網站累計出現少則百餘篇文字,多則超過兩百。
台灣價值是什麼?有人懷疑,要「和蔡總統商榷『台灣價值』的商標權」 。最有意思的是《台灣文化價值先期調查研究》的發現,劉俊裕說,前四名是「盲從一窩蜂」及「短視與功利」都超過四成,「善良與人情味」及「民主與公民意識」是兩成多。
台灣價值可以是普世價值,並且更好的是,因為我們的稅收太低,台灣竟然會有超越前進的空間!去年底,由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諮詢委員黃文雄推薦的好書《基本收入:建設自由社會與健全經濟的基進方案》,《思想》雜誌同步推出的專題,以及陳冠中近日出版的《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最後一篇〈科技奇點、經濟奇點、制度拐點〉,提供了豐富的認知與討論基礎。
什麼是「基本收入」?取巧的比附,我們可以說是擴大的「年金」(按月,也可以是月金):不分男女老幼,不另設定條件,只要是台灣長住民眾,通通有分(如同二○○八年發放的三千六百元),由人民授權政府向所有人支付。這個辦法有很多好處。一是大家都有基本的自由,沒錢沒自由的困境可望舒緩。二是工作者有了穩定的基本收入作為後盾,多少能夠強化他或她在就業市場的議價能力,至少略可縮減勞資權力的不對等。
基本收入的理念討論已有幾百年,近來並有若干國家的部分城市實驗中,但沒有任何國家全面實施。台灣假使急起直追,變成後來居上,有何不可?此時,不妨也就說台灣價值就是膽敢為天下先,普遍施行全民基本收入,算是從普世價值汲取養分,然後知恥近乎勇,先在本地執行,轉身將此台灣特殊一時的價值,變成普世競逐的標竿,誰曰不宜?這是台灣回饋與貢獻世界的良方。
台灣做得來嗎?先看要有多少基本收入。有人說,人均收入四分之一,我們先行,取六分之一,折算新台幣,就是一年十萬,全國人都有,需要GDP的百分之十三。
付得起嗎?台灣稅收低,目前僅占GDP的百分之十三左右(與菲律賓及無軍事預算的香港接近),用於社福的部分約百分之三點二七, 加入基本收入的另一個百分之十三,還不到百分之十七。不該這麼做嗎?人均收入約台灣三分之二的波蘭,社福支出就有百分之二十,更富裕的OECD國家是百分之二十八。若施行基本收入,不但舉世華人稱道,也是世界表率,台灣若有值得稱道與發光的價值,顯然這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