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為伴有益身心健康,是古今中外人士的共識。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坎坷,顛沛流離,但最終活到七十三歲,愛讀書,顯然是孔子受益匪淺的養生之道。
北宋大詩人陸游,常靠讀書怡情。他的切身體會是:「病中書卷作良醫」。
清代的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明確指出讀書可以養生。他說:「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唯讀書可以養之。閒適無事之人,鎮日不看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德格斯‧坡厄爾對一千六百多名二十五歲到九十二歲愛讀書的人進行推理能力、記憶力、視力以及對空間的判斷力的測試,發現八十多歲的人,表現得幾乎和年輕人同樣的良好;甚至一部分八十多歲與九十多歲人的智力,接近任何年齡段的最高水平。
讀書這種休閒方式於今天看來比較傳統,但對我們的健康養生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