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藍綠惡鬥、兩岸對峙、國際孤立,早已是台灣的新常態;但台灣不定期發生的天災,總會在災難中見到來自裡外的真情,形成極為獨特的「災難政治學」,即使在災難後,仍可預期的回歸常態,可這彈指間的善意,仍彌足珍惜。
當然,一切災難起於天地無情,或起於人謀不臧,那是另一個更大的議題,人道絕對高於一切政治,著毋庸議。
二○一六年二月六日正值小年夜,台南大地震造成維冠大樓倒塌,傷亡慘重。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連守四天四夜,指揮搶救;當時馬英九總統公開讚揚賴市長幾乎不眠不休,讓人不捨。賴清德也在臉書上貼出馬英九親至災區慰問的照片,感謝總統指示中央各部會全力投入救災。
不幸,兩年後的二月六日,大地震再度來襲,造成花蓮慘重傷亡,而且罹難者還包括外籍及大陸旅客。蔡英文總統多次到花蓮與縣長傅崑萁同框勘災,動員軍警消全力救援。
這個時候,人道至上,不分藍綠。
二月九日蔡總統首次用簡體字在推特發文,表示會全力搶救大陸受困遊客,「在人道救援上,兩岸沒有距離」。先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才直接與傅崑萁縣長聯絡慰問,並在之後由副主任陪同家屬來台。
這兩個動作有沒有政治意涵,當然有,但在人道救援上,此時沒有人願意、也不必要從政治上解讀。
一樣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高調的在鏡頭下用毛筆寫下「台灣加油」,還貼上臉書向蔡英文總統致意,並派遣日本搜救隊到花蓮協助。
新加坡政府也派了C130軍機載送約三百萬台幣的物資來台,但盡量保持低調。
日、星兩國此時送暖,完全符合國際人道的普世價值,其中有沒有政治擦邊球,當然有。
只是安倍顯然估算過在台灣蒙難之時伸出援手,即使踩到北京的紅線,遭致的抗議應該還在承受範圍。
天災必是苦難,我們當然祈願台灣無災無難;然而因台灣地處東亞海島,地震、颱風幾乎是年年必須經受的考驗,更大的課題還在於「防災於平時」,只有強化我們的防禦,才能降低天災來臨時的損害程度。可惜往往如電影中的台詞:「今天公祭,明天忘記。」
然而,災難來時也最容易凝聚全民團結意識,藍綠暫停惡鬥、兩岸暫放交流、國際暫緩孤立,這或許是苦難下彈指之間的難得安慰,是無奈,但也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