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國家,成長並非要以投資股票與外匯存底不斷增加為主;實際成長必須要維持暢通的內需消費、實體投資與淨出口增加,才是對台灣務實有利的競爭條件。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國家,成長並非要以投資股票與外匯存底不斷增加為主;實際成長必須要維持暢通的內需消費、實體投資與淨出口增加,才是對台灣務實有利的競爭條件。
台灣外匯存底高居世界第五,為四千五百一十五億美元,連續九個月上揚,並續創歷史新高,新台幣升值到約一美元兌二十九元台幣;說穿了無非就是要吸引外資;吸引外資,無非就是要把股市做大做高,但風險是像六日股市重挫五百四十二點二五點。
美國道瓊指數,自從川普總統上任後,從二萬點漲到二萬六千點,而且債券的殖利率一直再飆高,聯準會FED可能會加速升息,所以必須要做適度的修正,修正道瓊股市回半年線附近。
台灣的股市沒有上述這些條件,所以接受國際市場變化劇烈之後,新台幣不斷地升值之後,又穩不住股市、也穩不住外資落跑,而散戶又多數持短期投資,所以國際市場波動之後,台灣的股市才會持續下滑到年線附近,也就是說散戶今年做的股票全白做了,而且還沒有跌完呢!
讓新台幣持續升值,還是檔不住國際情勢的變化,所以要付出的代價更慘痛,外資在股市賺飽飽落跑,散戶傻傻進場虧錢,台股在狗年,可能會雞飛狗跳,投資人必須居高思危。
中央銀行經常提到大國是大船與小國是小船的匯率政策,與避險例子:當大船划動時,所產生的波浪會影響小船的穩定度,但小船划動時,所產生的波浪無法干擾大船的穩定度。
但小船上有不同種類的人,當有些人不知道坐在何處,才是安全之處?很容易在小船產生波動之時,而掉入海中。
這種掉入海中的人或沉浮股海的人,經常就是所謂的散戶,且大部分的散戶投資經常輸多贏少,因為喜歡追高殺低。央行實施匯率政策時,必須考慮到均富均貧的公平道理,而非最終的結果是外資法人經常在獲利,而散戶經常在賠錢。
郭振鶴(台北市╲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