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慧琳
從事心理工作多年,許多來到我面前的案主,常常談論的議題便是自己的「家」。家庭帶給每個人不同的經驗,有些人在當中感受到愛,但也有許多人持續帶著家庭中的傷成長,伴隨著自己多年,才發現,或許自己需要一個與家庭和好的機會。
「我母親從小就沒怎麼照顧我,要我怎麼感謝她?」、「我實在無法原諒我父親的自私」……當案主在晤談室中向我表述著這些令他們感到痛苦的經驗時,我所感到的是,他們對自己身為家庭的一分子,卻無法讓這個家、或者讓自己感受到更多幸福的無力感。
關於家庭關係的正向維繫,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來自於我們能夠保持著「感激的心情」與家人們相處,而這樣的感激,能夠發展出對自己家人更多的理解與慈愛之心。為人父母者,常會用「條件」或「價值」來設定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因而漸漸地與孩子的距離變遠了;身為孩子的我們,也常常會期待父母給予自己所需要的,並將這樣的給予視為理所當然,從「期待」變成了「要求」,而當這樣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便帶來了忿恨和不滿,進而撕裂了親子關係。
其實,無論父母或孩子,所需要的都是一樣的,我們都需要愛、需要支持、需要尊重。我們需要仰賴他人而生,在這樣的依賴關係中,最重要的發展核心就是「慈愛心」。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場,就是我們的家,因此,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家人開始進行慈愛的練習,為人子女者多向父母表達感謝,為人父母者也要試著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即便關係中產生了衝突,我們也能夠將這樣的衝突,視為修煉慈愛心的好時機,用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彼此,讓衝突轉變成發展正向關係的機會,讓彼此的關係透過隨時保持悅意的慈心,發展良好的順緣。如此一來,當慈愛的能量在家庭中流動時,我們會發現,當關係中的要求減少了,家庭氛圍也變得緩和了。
透過慈愛的練習,不僅能促進家庭的和諧,相信更能有利於社會大眾,增進全體人民的幸福感。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